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撰寫客途,閱讀人生─客籍作家張郅忻

  •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科
  • 資料來源:《MEET HAKKA》專刊第34期:閱讀三伏貼

榮獲多個文學獎-作家張郅忻

翻開《我家是聯合國》這本張郅忻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客家阿公阿婆、說越南話的大阿妗(客語,海陸腔a+zim,嬸嬸之意)、說印尼語的小阿妗、有美族血統的妹妹、來自南非的妹夫在家中陸續登場,彷彿是聯合國一樣。有流浪者一般的雙親,,一個走入山徑,一個獨自北上。


這些家人們,有的飄洋過海加入臺灣,有的離鄉背井遠赴他方。彷彿臺灣縮影,在傳統與多元之間交成段段精彩篇章。每位人物的刻畫真實又細膩,讀著這些文字,彷佛故事就發生在自己身上。文章結尾,溫柔卻深刻的情感總是再次重擊讀者心理,留下悠長餘韻。


因為家中加入了新住民,以及自身與越南姊妹相處的經驗,讓張郅忻對女性、新移民特別關注。散文集《我的肚腹裡有一片海洋》便以女人與海為書寫主軸,既是移民女性從南方遠渡臺灣所跨越的那片海洋,也是每個女人腹中孕育生命的那片海洋。從移民女性的生命境遇,用故事帶領讀者去認識她們,打破刻板印象。也從自身為人母的轉折與家族中不同角色的女性身上,看見多面向的女性成長。


而後《孩子的我》,透過書寫孩子映照童年的自己。一首歌是一段回憶的引子,《憶曲心聲》勾出特定時空的曲折心事。最近,又用圖書館工作的經驗結合豐富想像力寫成少年兒童讀物《館中鼠》,讓喜歡讀書思考的小老鼠帶領讀者,在圖書館中展開大冒險!


從這些作品不難看出,張郅忻的作品大多不開「家」,字裡行間敘述著個人生命歴程,彷佛跟著她的腳步重回現場,一幕幕人物互動就出現在眼前。取材自親友的故事以及自身經歷,更是讓她靈感不斷的秘訣。


然而,這些故事只是引子,帶讀者看見活生生的真實,重點在於從人物身處何環境、面臨哪些困難?怎麼做出抉擇?當下心境又是如何?探討社會脈絡下的種種議題,並透過文學彼此理解。或許讀者可以在這些作品中發現到與自己生命有關的連結,像鏡子一般,從文字映照出自己。


遷徙,是否如「客家」字面上的意思,是客家人血液裡流淌的傳統?


當年阿公為了改善家中經濟條件,留下妻兒隻身遠赴越南紡織廠工作,後因越戰爆發,帶著一株九重葛與未竟的創業夢回臺。千絲萬縷的家族羈絆,穿梭大時代底下的生離死別,這段故事最後成為張郅忻長篇小說《織》的原型。


接著,母親獨自北到西門町萬年大樓開設鐘錶行這段經歷,成就了以客家女性離鄉打拼為題的長篇小說《海市》。至於那個不太負責卻又充滿魅力,讓人又愛又恨的父親,不久之後,他的故事將成為《山鏡》,帶領大家走入山中。


客途三部曲《織》、《海市》、《山鏡》都是以家人的故事為原型。寫作過程,或透過田野調查,親身踏上他們走過的路途;或在腦海讀取記憶,重溫曾經的互動點滴。


這些生命中重要的角色,承襲了「客家」二字遷徙著,在人生路上尋找一席之地。書寫家人,彷佛再次見到當年離鄉的他們,體會那些無奈與抉擇背後的複雜情緒。因此寫作之路也是療癒自我之路,藉由書寫的爬梳及生命歷程改變,在文字中走出和解之道。


張致忻也提醒讀者,可以藉書中人物真實深刻的故事看到不同生命,從中理解別人、學會尊重。但也別忘了回頭看看自己的生命歷程,裡面一定有很多珍貴的地方。


張郅忻其實並沒有刻意以客家文學為主題,而是以身邊家人為主角,而這些加人正好都是「客家人」,他們的生命故事反映著客家文化與習俗,自然承為客家文學。


為了更生動的呈現角色對話,部分內容會用客語撰寫,另外加上華文註釋。懂客語的讀者往往在看到這些字句時,回憶起曾經聽見這些話語的場景而會心一笑。不懂客語或是初學客語的讀者,則可以透過註釋來了解意思。曾有讀者表示,讀了作品之後覺得穿梭在故事的客語對話非常有趣,讓人想要認識客語,這個回饋也帶給張郅忻極大鼓舞。


關於臺灣文學,有許多本土作者持續為創作努力,期待大家可以更關注本土創作,也希望這些好的作品能獲得更多翻譯資源,走出臺灣,讓世界看到。


客籍作家張郅忻與她的文學作品:《孩子的我》獲選《文訊》「二十一世紀上升星座:一九七O後臺灣作家作品評選」中二十本散文集之一。《織》入圍2018年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灣歷史小說獎推薦獎。多次入選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優良課外讀物、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學好書推廣推薦好書、九歌年度散文選,並曾獲桐花文學獎、客家歷史小說獎、九歌少兒文學獎、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等。


採訪撰文|陳怡文       攝影|劉躍

本篇圖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之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