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看似平凡的城市,處處都有不凡的生活故事—桃園藝文陣線

  • 發布單位:創新應用組
  • 資料來源:桃園地方創生《地方人創生事》
  • 聯絡人:何京嬙

團隊成員合影

若在中壢街上,看見一大群人邊走邊解說,又或是扛著許多特別的物件在路上的一群人,那很有可能遇到了他們桃園藝文陣線的夥伴們。


桃園藝文陣線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推動桃園的藝文與在地活動。一開始的成員來自四面八方,最初的目標是鼓勵在桃園的年輕人組成團隊,共同參與在地文化及藝術活動,展現桃園文創力。一群人集結後,便決定在桃園新民老街上,透過舉辦第一屆「回桃看藝術節」的方式,號召年輕藝術家回歸桃園,各自用擅長的方式展現能量,試圖告訴大家桃園不是藝文沙漠,也在青年志工、當地里長和社區的共同合作下,逐漸串聯起桃園的在地文化與資源。


藝文陣線除了藝術節外,也試圖透過空間經營的方式,帶著大家思考城市當中,閒置空間的多元運用,包括市集、文化、劇場、藝術創作等可能性。透過不同活動,成功引起包含地方、族群與文化等不同議題的對話與討論,包含中壢鐵道倉庫的運用與保存,中壢大時鐘市場文化的拆遷議題與省思等。面對空間老舊的問題,他們持續維護,堅持告訴外界,歷史性空間一旦拆除,記憶便消失,而若空間或是故事被紀錄下來,便可有更多文化延續的可能性。


藝文陣線核心成員醇遠、惠如與彥穎,三位憑藉各自的專業背景進行不同計畫,隨著他們在中壢扎根,透過文史資料的搜集,以策展與小旅行等,不同的活動及策展,將故事與內容一點一滴帶進社區的生活當中。特別是自2018年起,向台鐵租用五號倉庫作為藝文基地,修繕成為他們推展中壢故事的核心區域。也透過與公部門的合作及商討,最終成功爭取保存了中壢四號、五號倉庫,登錄成為桃園市歷史建築。


彥穎提及,在這過程中,也讓社區居民感受到他們對藝文的熱情和對當地文化的保存,建立與居民的默契,並與學校展開跨界合作,也獲得中原大學的支持。他們通過社區活動和合作,不斷豐富中壢地區的藝文活動,強調了文史與空間經營的重要性,更期望透過這些空間創造更多交流與共鳴。


惠如也說,雖然在這過程中所遭遇過各種挑戰。但仍試圖思考公、私空間如何能注入靈魂,促使社交發生。他們的不斷創造、延續非制式美學和空間概念,形成了一種生態鏈,深化了社區的連結,努力保存和延續這些珍貴的文化元素。


最後,醇遠強調,地方文化的保存和分享的重要性,如今年世界客家博覽會,透過小旅行形式,更深入中壢常民的家中,探索與中壢社區的連結,並在未來創造更豐富有趣的城市文化體驗,空間不僅僅是打開與整理,更是為了豐富在地文化,讓生活、歷史與藝術,能逐漸在當地燦爛綻放。


✸團隊:桃園藝文陣線 粉專連結

✸負責人:劉醇遠

✸團隊據點:中壢區天祥一街60號(火龍果屋)

✸成立宗旨:


桃園藝文陣線自2015年3月起以網路號在地青年,以「藝術返鄉」、「桃園在地」為核心目標,於桃園、中壢自行籌辦2屆「回桃看藝術節」,運用社群網路機制,串聯青年及藝文社群,邀請藝術創作者進入具有在地特色之閒置市場、地景及公共空間,連結藝術工作者與在地文化、議題以及產業,使藝術節成為展現在地的平台,也成為展現「桃園」的媒介。


藝文陣線長期關心桃園文化資產、老店、市場、空間活化等議題,並於中壢地區成立社區營造工作站,更在過去人稱「蕃薯市」的民生路街區成立「角礫藝文咖啡空間」,自2017年至2020年,向台鐵局承租「台鐵五號倉庫」創建「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


計畫成員集結文史田調、博物館策畫、活動企劃、美術編輯、空間規劃等多元組成,使得協會得以從事更多文化上的推動及空間的保存活化規劃。


對我們而言,社造與地方創生是一種溝通,用自己擅長喜愛的方式,運用藝術展覽的手法,以及博物館策展的思維,把我們關注的議題,變成大家都願意共同付出的事。也透過具體的規劃與行動,讓創生成為一件真正能夠自主營運,轉化運用,形成產業的一個方法。


● 桃園藝術文化在地紥根。

● 鼓勵社區持續參與藝術、文化、社區營造等活動,形成藝文交流平台。

● 媒合人才、社區/社群、空間,使藝文領域跨界,展現多元可能性。 

● 挖掘桃園精彩人、事、物,保存在地文化故事。


✸團隊人員:主要核心成員為劉醇遠、鄧惠如、杜彥穎,各項活動也會由協會理監事、中壢街區博物館成員及長期合作夥伴共同策畫執行。

✸服務項目:文化服務、小旅行、文創品設計開發、活動企劃、展覽策畫及行銷、田野調查、空間經營、包裝設計、講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