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
一、 傳統民間信仰
傳統民間信仰傳統民間信仰是臺灣民間的傳統宗教,起源於上古時期的自然崇拜、人鬼崇拜與庶物崇拜。早期社會結構以農業立國,一切民生取諸土地,又有安土重遷的傳統,故特重土地諸神之祭祀。所祭祀神祇對象眾多,總稱為「社稷之神」或簡稱「社神」。東漢蔡邕《獨斷》載:「先儒以社祭五土之神。五土者,一曰山林,二日川澤、三日丘陵、四日墳衍、五日原隰。」傳統神廟祭祀之神,以五土之神為主,加上主管穀物之稷裨,成為社稷之神。但隨著歷史的傳衍,諸多有功於社稷之先聖先賢,受到人們的崇敬,使得鄉土功烈之神逐漸成為後世所崇奉之主要神祇,也成為傳統宗教信仰的主要核心。
傳統社會中,民間節慶活動大多是與農業生產時序有密切關係,一年中的重要活動時間多與農閒時期相契合,利用農村人力空閒的機會舉辦各種節慶活動;或藉由市集的舉行,滿足交換、消費的需求。因此,節慶活動對傳統社會而言,除了實質的功能外,也是農村人口主要的休閒。
桃園區民間傳統信仰,除了少數原住民的信仰自成系統外,一般說來與臺灣其他閩南或客家移民的信仰習慣大致相同,多是隨著移墾過程而扎根的信仰。依照移墾地域的特性與生產方式的不同,展現出地區不同的面貌;除了信仰與保佑生活平安順利有關的神祇外,尚信仰與土地、生產方式息息相關的神祇,祭祀的活動充滿著祈求平安、豐收等主題:例如祈求土地富饒、五穀豐登的土地公、神農大帝;祈求平安、避除邪難、貿易順利的媽祖信仰等。另一方面,大部分民俗活動與民俗技藝均與民間信仰、民間節慶等有關,也經常是與民間節慶如廟會建醮等活動結合在一起。而地方居民透過這些活動的參與,除了宗教上的功能外,還具有休閒的功能。
二、 道教與儒教
桃園區道教發展極為發興盛,自清乾隆 10年 (1745)桃園街民開墾有成,感懷恩德,請求開漳聖王的保護,而籌建景福宮,至清道光年間桃園區逐漸發展成熟,社會結構穩定時期,家廟宗祠大量興建、神靈信仰對象也逐漸增加,如鴻撫宮 (清光緒5年,1879)、鎮撫宮 (清光緒6年,1880)、慈護宮 (清光緒15年,1888)、宋天宮 (清光緒32年,1906)、武廟 (清道光21年,1841)等,都是桃園區內具有百年以上的寺廟。本章節針對桃園區內道教寺廟與儒教作進一步探討,但因桃園區內道教發展極為蓬勃數量極多,因以登記寺廟為主,依建立時間排列如下表:
<表一、桃園區登記之道、儒教一覽表>
編號 | 寺廟名稱 | 建別 | 建立時間 | 主祀神祇 | 地址 | 登記證字號 |
---|---|---|---|---|---|---|
1 | 景福宮 | 募建 | 清乾隆10年(1745) | 開漳聖王 | 桃園區中正路208號 | 桃寺登026 |
2 | 鴻撫宮 | 募建 | 清光緒5年(1879) | 保安廣澤尊王 | 桃園區鴻撫街3巷1號 | 桃寺登021 |
3 | 鎮撫宮 | 募建 | 清光緒6年(1880) | 郭聖王公媽 | 桃園區鎮撫街43號 | 桃寺登001 |
4 | 慈護宮 | 募建 | 清光緒15年(1888) | 天上聖母 | 桃園區復興路257號 | 桃寺登025 |
5 | 宋天宮 | 募建 | 清光緒32年(1906) | 楊六使公 | 桃園區桃鶯路87巷52號 | 桃寺補064 |
6 | 武廟 | 募建 | 清道光21年(1841) | 關聖帝君 | 桃園區民生路167號 | 桃寺登022 |
7 | 福元宮 | 募建 | 民國4年(1915) | 保安尊王 | 桃園區福元街246號 | 桃寺登020 |
8 | 太極宮 | 募建 | 民國45年(1956) | 元始天尊 | 桃圍區三元街566號 | 桃寺補088 |
9 | 統天宮 | 募建 | 民國47年(1958) | 關聖帝君 | 桃園區鎮撫街24巷9號 | 桃寺登024 |
10 | 永安宮 | 募建 | 民國60年(1971) | 張李莫千歲 | 桃園區大有路946巷203號 | 桃寺補001 |
11 | 護國宮 | 募建 | 民國68年(1979) | 中壇元帥 | 桃園區15鄰國際路一段401巷123號 | 桃寺補089 |
12 | 大樹林天后宮 | 募建 | 民國70年(1981) | 天上聖母 | 桃園區保羅街58號 | 挑寺補077 |
13 | 舊桃園媽祖堂 | 募建 | 民國90年(200l) | 天上聖母 | 桃園區桃鶯路338巷37號 | 桃寺補094 |
14 | 西廟 | 募建 | 清嘉慶25年(1820) | 觀音佛袒 | 桃園區中山路220號 | - |
15 | 文昌廟 | 募建 | 清同治6年(1867) | 孔子、文昌帝君 | 桃園區民權路69巷1號 | - |
1.另西廟、文昌廟為桃園區百年以上之寺廟,特別列入說明。
三、佛教
在桃園區佛教的發展上,鴻福寺堪稱最古老的寺廟之一,其創立的經過是由宗祠、家廟所繁衍過來;鳳山巖觀音寺也具備此特質。佛教在桃園發展至民國50年 (11961) 間已逐漸成熟,紛紛自成寺廟,以下就桃園區已登記之佛教寺廟予以介紹:
<表二、桃園區佛教一覽表>
編號 | 寺廟名稱 | 建立年間 | 建別 | 組織型態 | 主祀神祇 | 住址 |
---|---|---|---|---|---|---|
1 | 鴻福寺 | 清乾隆15年 | 募建 | 財團法人制 | 西方三聖 | 桃園區民生路231號 |
2 | 鳳山嚴觀音寺 | 日大正11午 | 募建 | 管理委員會制 | 觀音佛祖 | 桃園區鹽庫街154巷190號 |
3 | 桃園佛教蓮杜 | 民國43年 | 募建 | 財團法人制 | 三寶佛 | 桃園區東門里朝陽街12號 |
4 | 宏善寺 | 民國50年 | 募建 | 管理人制 | 釋迦牟尼佛 | 桃園區三元街407巷50號 |
5 | 連華寺 | 民國53年 | 募建 | 財團法人制 | 觀音菩薩 | 桃園區慈文路410號 |
6 | 金剛襌寺 | 民國57年 | 私建 | 管理人制 | 釋迦牟尼佛 觀世音菩薩 | 桃園區朝陽街230號 |
7 | 崇福寺 | 民國81年 | 募建 | 管理人制 | 釋迦牟尼佛 | 桃園區長安里2鄰民光路168號 |
四、 天主教
臺灣光復,國民政府播遷來臺,桃園地區尚未有任何一座天主教堂,距離最近的是臺北天主堂,常有許多教友們不辭辛苦為了信仰往返於桃園、臺北之間。直至民國41年 (1952) 北平教區李秀岩神父奉午會卿主教派遣,來中壢接收一座工廠,也藉此展開傳教福音服務,其為桃園市開教先鋒。同年,湖南長沙藍澤民總主教被中共驅逐出境.回到原籍義大利略事休養,由於熱愛我國同胞,教廷駐華大使黎培理向臺北總主教郭若石推薦,率領方濟會何秉道神父、石德神父毅然來到桃園土地上。最初於桃園區成功路一段租了一層樓房,開始傳福音,當時只有5位教友,他們都是在臺北領受洗禮,隔3月,在成功路二段購得土地和民房數間,作為固定的第一個福傳站、也是桃園第一座教堂聖母聖心教堂,至今桃園市境內由聖母聖心教堂所衍生的教堂有28座,桃園區內有5處為:成功路聖母聖心天主堂、民族路救世主堂、永樂街聖三堂、保羅街聖體堂及德來修女會。
聖母聖心天主堂在桃園境內除了基本的福傳牧靈外,同時也發展地方服務,包括幼稚園道理班成立,並遠至香港邀請沙爾德赫聖保祿修女會共同協助建設醫院 (聖保羅醫院)、興辦學校 (振聲中學),除了在教育的傳承上,同時也引進環保、衛生醫療等技術與觀念。天主教同時也扮演著服務外籍勞工的社會工作,利用本地及美國、澳洲、越南等海外地區奉獻而來的經費,免費為在台灣的外籍勞工、外籍新娘等服務。並於民國92年 (2003) 年10月起,在桃園區保羅街聖體堂成立越南外勞辦公室,兩年來承辦2,000件案件。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桃園市是嫁來台灣的外籍新娘人數次高的縣市。天主教從宗教的角度進行輔導,幫助外籍人士爭取薪資、工作合理待遇,到進行安置收容,甚至協助回國,一路陪伴與關懷。
五、 基督教
清咸豐年間臺灣教禁開放初期,除了天主教之外,基督教長老教會也派遣英國的馬雅各醫師 (D. Jame L. Maxwell )和加拿大的馬偕 (George Leslie Mackay)博士來到臺灣,分別以臺南和淡水為根據地,積極開拓臺灣的基督教傳布事業。
至於北臺灣方面,淡水開港後10年 (1872),馬偕輾轉經廈門來到淡水,就此展開在臺灣行醫與傳教的傳奇生涯。經過馬偕和其助手的一番努力,短短29年之間,長老教會在北部所建立的教堂已達60餘所,受洗信眾幾達4000人,同時他在淡水一地分別創建了西式醫院和男、女學堂。其繼任者吳威廉 (William Gauld)牧師和羅虔益 (Kenneth Dowie) 牧師等,亦追隨著馬偕的腳步,在以淡水為中心的北部地區,繼續推動傳教、醫療和教育事業,興建傳教人員宿舍,並積極開設教會學校與現代化醫院。
光復初期,其他教派在桃園區並不盛行,只在民生路關帝廟前有座教堂,主持人姓蔡,該教堂現已改建大樓,為桃園基督長老教會(1885),是桃園區最古老的教會。民國(1941)至民國40年(1951)間臺灣剛光復,有很多由大陸來臺的國軍及外來宗教的宣揚,基督教開始蓬勃發展,桃園區基督教大都集中於區中心周圍,僅有福音信義會及新約教會桃園教會,各分布於本區的一南一北。桃園區內已登記之教會依時間排列如下表:
<桃園區基督教會一覽表>
編號 | 法人名稱 | 建立時間 | 教會地址 |
---|---|---|---|
1 | 財團法人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桃園教會 | 清光緒11年 | 桃園區民生路208號 |
2 | 財團法人臺灣聖教會桃園教會 | 民國39年 | 桃園區中央街66號 |
3 | 財團法人臺灣省桃園市桃園區中華基督教會浸信會溢恩堂 | 民國43年 | 桃園區東國街55號 |
4 | 財團法人桃園教會聚會所 | 民國45年 | 桃園區大同路200巷16號 |
5 | 財團法人基督教拿撒勒人會桃園教會 | 民國51年 | 桃園區三民路1段16號 |
6 | 財團法人臺灣省桃園市臺灣省基督長老教會迦南教會 | 民國54年 | 桃園區中華路49號 |
7 | 財團法人臺灣省桃園市福音信義會 | 民國68年 | 桃園區大豐路222號 |
8 | 財團法人臺灣省桃園市桃園基督的教會 | 民國76年 | 桃園區國光街38號 |
9 | 財團法人臺灣省桃園市中國基督教靈糧世界佈道會桃園靈糧堂 | 民國82年 | 桃園區中正路1067號5樓 |
10 | 財團法人臺灣省桃園市中華福音修道德會仁愛堂區會 | 桃園區縣府路110號13樓之1 | |
11 | 財團法人新約教會桃園教會 | 桃園區大業路二段58號7樓64號 |
六、 伊斯蘭教
回教本名伊斯蘭教(ISLAM)。「伊斯蘭教」一詞,來自阿拉伯文,其含義是「歸順,服從,呈現,促現和平」之意,信仰及實行伊斯蘭教義的人稱之為「穆士林(MUSLIM)」,是阿拉伯語伊斯蘭的衍生詞。
唐高宗永徽2年(651)起,伊斯蘭教前後分由水陸兩路傳來中土,陸路經中亞波斯,沿天山絲路,傳到長安。唐高宗永徽2年(651)敕建長安唐王清真寺。水路則沿印度洋經海峽之「磁路」傳到廣州,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建廣州懷聖寺。宋代(1009)傳到福建泉州,建清真寺。伊斯蘭傳入中國大陸,迄今已歷1300餘年,可謂與阿拉伯回教國家同步發展,中國信仰伊斯蘭教之民族,計有回族、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東鄉、撒拉、保安等十族。
臺灣穆士林來臺不久,財力不足,但也勉力為杜會服務,例如:在臺北六張犁、白沙灣,高雄覆鼎金,臺中大肚山,都興建了回教公墓,外國船員,貧窮的穆民,都有得到免費的安葬。此外並成立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施發獎助學金,幫助貧苦回教青年上進。其他如:震災救濟、饑荒送糧,亦迭有貢獻。由於穆民服務社會,是為求主恕饒,為後世積福,多數為善不欲人知,均在私下默默進行,也是回教人的一種美德。
目前臺灣穆士林人口約6萬,其中以大臺北、桃園市居多,其次是高屏、嘉南,中部地區次之。臺灣現有六座清真寺為中外教徒日常禮拜、聚會及宣揚教義的地方:一、臺北清真大寺,民國36年(1947)興建,民國49年(1960)重建。二、高雄清真寺,民國38年(1949}興建,民國81年(1992)重建。三、臺北市文化清真寺,民國39年(1950)興建,民國72年(1983)重建。四、臺中清真寺,民國40年(1951)興建,民國79年(1990)重建。五、龍岡清真寺,民國53年(1964)興建,民國78年(1989)重建。六、南清真寺,民國85年(1996)興建。
桃園區境內並無清真寺提供教徒作禮拜、聚會的場所,因地緣關係,桃園區內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大都在龍岡清真寺活動。目前在龍岡清真寺活動的教徒約1500人,大都為印尼外籍人上,並以居住在中壢區、平鎮區居民為主,桃園區居民還是占少部分。
七、 一貫道
一貫道在桃園區的發展是較緩的,甚至是直到最近才進人桃園區民信仰領域,早年在桃園區中埔一帶有雲星設堂,但不盛行。甫先進入桃園區第一座一貫道為育德講堂,同時比為一貫道浩然組臺灣總壇所在,其屬下佛堂有百處,頗具規模,80年代後桃園區較無新的宗教信仰建立,唯有一貫道快速發展,而成為新興宗教,其在桃園區列有寺廟登記者依時間排列如下表:
<桃園區一貫道一覽表>
編號 | 寺廟名稱 | 創立年間 | 建別 | 組織型態 | 主祀神祇 | 住址 |
---|---|---|---|---|---|---|
1 | 育德講堂 | 民國58年 | 募建 | 管理委員會制 | 觀世音菩薩 | 桃園區國際路一段700巷13號 |
2 | 寶光紹興講堂 | 民國80年 | 募建 | 管理委員會制 | 明明上帝 | 桃園區中埔里永安北路13巷11號 |
3 | 泓德佛堂 | 民國84年 | 募建 | 管理人制 | 明明上帝 | 桃園區西埔里5鄰富國路717巷12之3號 |
八、 其他宗教與派別
A.桃園明聖道院
a.主 祀:關公(南天主宰一文衡聖帝)
b.建立時間:民國72年(1983)
c.地 址:桃園區永佳街126號
明聖道院位於桃園區永佳街,民國72年 (1983)初夏,由發起人陳成文、黃恭輝、賴登坤等建立一正信道場。同年中秋,蓮華寺董事長賴登坤與諸董事提供該寺二樓東廂為該院開基堂址,名曰明聖堂。其宗旨為闡揚道教精義,實行濟貧助困,賑災恤難等社會福利慈善事業。
該院主祀南天主宰-文衡聖帝(即民間信仰三國時代之「關公」),配祀孚佑帝君呂仙祖(俗稱呂洞賓仙公)、九天司命真君(俗稱灶王公)、玄天上帝、觀世音菩薩等,以宏揚神德。堂主陳成文,總理黃恭輝,鑑於信徒日眾,場地不敷使用,於民國74年(1985),蒙堂生蕭賢夫妻讓出自宅一棟供為堂址,未久信徒更眾,尤入為鸞生者多,眾生發起興院購地,民國78年(1989)6月10日舉行動土奠基儀式,並於20個月內全部建設完竣。 該院每夜運木笛請神降述修身要義,闡釋五倫經典,同時加設慈善會、雜誌出版社。
B.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
a.建立時間:民國54年(1965)
b.地 址:桃園區縣府路102號
教會正式名稱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因相信聖經及摩門經均為神的話,外人又稱其為「摩門教」。教會建立於西元1830年4月6日,係依照啟示復興的教會,基本組織與耶穌基督在世時建立之原始教會相同,其組織、信仰、教義、儀規等,該教會係一世界性的教會,成員遍佈160個國家,教友人數一千二百餘萬人,總會設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教會成長快速,教會的特色是重視家庭,深信「任何成功也不能彌補家庭的失敗」;並相信教義對人生的意義及各項挑戰均可提供答案,教會的目的在幫助人們過正義的生活,並因此得到平安和快樂。該教會是復興的教會,相信耶穌是基督,並不從屬於任何基督教派。該教會在全世界均無支薪的神職人員,所有擔任事工的教友皆為義務職,大部分的教友除兒童或少數青少年外,大都擔任有服務的事工。
民國44年 (1955) 於香港成立南遠東傳道部,次年6月首派四位傳教士來臺傳教,以後逐年增加,民國48年(1959)使徒彼得生馬可來臺奉獻臺灣地區為傳道區。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桃園分會成立於民國54年(1965),後因教友人數日增,在民國74年(1985)縣府路購地自建教堂至今。民國81年 (1992)年桃園分會因人數成長而分為二,桃三則於民國88年(1999)年2月21日成立。
桃園支聯會的範圍包括全桃園市及臺北縣的鶯歌鎮,教友約4,000人,下有七個支會。支會中有主教團、婦女會、男、女青,兒童會及各聖職定額組,主日學等組織,該教會在每個星期日有安息日聚會,平時有免費的英文班、神學研究所、男女青協進活動、婦女會充實聚會、聯誼活動等。桃園支聯會的社區服務都由教會自行辦理,曾多次到學校、醫院、清潔隊、育幼院、安養單位服務,發動教友清潔公園、義賣捐助慈善機構並舉辦免費英語、插花班等課程。
a.成立時間:民國52年 (1963)
b.地 址:桃園區文康街9號
該派創始人劉培中,生於清光緒九年(1883),據傳從小天賦異秉,迭有仙緣。而後隨師上崑崙山,入「玄門」,自此盡得「三祖」之真傳。民國38年來台後,開始收徒傳道,以現代醫學、生理學、天文學等科學知識,闡釋「天地人三才大道」,並撰有《仙宗要義講記》,以期大道流傳人間。
民國 44年 (1955) 於北投大屯山區興建「上清宮」;又於大直興建「靜修宮」。其後因應國家政策,「中國社會行為研究杜」於民國52年 (1963)經內政部核准,正式成立。並於各縣市成立分級組織,以全國性之社團法人,為道家「仙宗崑崙派」合法收徒傳道的唯一行政組織。該社以倡行復興我國固有之倫理道德,端正社員、弟子之身心行為,以淨化社會風氣,並研習道家哲理,以傳授「道家仙宗崑崙派」之道功、拳劍,使社員、弟子能健康長壽,寧靜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