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地方人創生事

C house—連結工藝、人群、與在地生活
發布單位:
研究發展組
分  類:
桃園地方人創生事
發布日期:
110-11-18
副標題 :
打造手作生活平台
詳細內容:
081

C house溪房子手作坊 陳美霞

陳美霞,是大溪的女兒。
學習設計的她,原本與先生黃冠霖在台北打拼。2015年回到了大溪,建立C house溪房子手作。溪房子自2015年成立後,一直支持、培育各領域的人才,除了提供場地作私廚外,也舉辦許多專業工藝課程,就是希望溪房子能成為一個「工藝育成的平台」,讓愛好手作的大家,有一處發揮的天地,傳遞手作生活的感動。2018年成立第一個C house品牌「茶衫」。2020年媒合其他大溪的夥伴創立「大溪味」在地品牌。
 
2015年 | 成立C house溪房子手作坊。
2016年 | 策展【一碼布的可能-吳岱紜創作展】。
2017年 | 策展【漆器家計畫】。
2018年 | 成立【茶衫】品牌、策展【漆物語日常】。
2019年 | 成立【大溪漆藝研修所】、策展【古琴和大溪的桌】。
2020年 | 辦理【大溪味】餐會。
2021年 | 與家樂福青埔店合作進行【大溪味】虛擬移居大溪策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藝夢
陳美霞在學時期學習的專業是平面設計,在她大三的時候,於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學習木雕,木雕的鑿刻、設計、結構、材質等各種細節深深吸引著她,從那時起,她點燃了對工藝的熱忱,為此可以不辭千里四處學習皮革、金工、陶藝等各式手工藝。
在一次澳洲金工老師的論壇講座上,她至今清楚記得老師的觀察分享:「台灣金工創作能量非常好,在國際上能見度卻不足,或許是台灣沒有合作機制。」這席話在她心中種下一顆小小的種子。
陳美霞笑說,「那時我總會有不食人間的夢想,希望可以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度,在那個國度裡充滿著各種工藝,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的作品投入,散發著熱情耀眼的光芒。」這個夢想並沒有在陳美霞畢業時立刻實現,而是先琢磨了十幾年。
遠離都會,回到家鄉閒置荒廢的土地
2015年,大漢溪旁出現了一棟灰白色的現代建築—「溪房子」,這棟建築以發展工藝為目標,從建築結構、房間的配置等,都依據工藝的發展需求設計規劃,在樸實鄉間中格外醒目。
溪房子的主人是黃冠霖與陳美霞夫婦,他們曾是長年生活在台北的廣告人,自學生時代即有共同的工藝愛好。七年多前他們決定回到陳美霞位在大溪的娘家,以「C house溪房子手作1」為名,自2015年啟動一連串的工藝運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因為向娘家大溪致敬的緣故,他們叫它 C house (溪房子)。 C 這個字母,有一側總是開放著,就像美霞家經常敞開的大門。若把 C 順時針轉,讓開口朝下的話,則成了一座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house 營造工藝、農作、飲食三種生活工藝聚落
溪房子,這座以手作學習平台為定位的創意空間,在完工後不久,便出現了規劃之外的任務。
大溪以神桌木藝與漆藝傳統聞名,2015年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在大溪推廣漆藝,因緣際會下落點溪房子進行為期八週、九十六小時的漆藝研修工作營,讓漆藝與溪房子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切雖然沒有彩排,但每一步都踩在最適合當下的位置。為了找到最合適的老師,陳美霞到台灣各地到處拜訪,和老師們親自討論課綱,希望能具體了解老師怎麼帶學生。
自溪房子開放以來,已開過漆器課、布作課2、私廚空間3、紙編椅面課、植物創作、大師班等不同類型的活動,未來待設備齊全,還會有木工、陶藝與金工課程。
2018年則是個讓溪房子有更多轉變的一年,除了推出第一個品牌「茶衫」外,在大溪青年組織「來喲!河西串街巷」的影響下,陳美霞與地方生產者有了幾次深度交流,他們以新菜發表形式,為每季策劃一場獨特的「正得食」餐會,並利用飲食探討土地,餐會現場特別邀請生產者出席,與消費者面對面說菜,使人們透過食物深度認識大溪。
「溪房子是一個生活手作平台,提供給參與者一個給安心的場域,讓這裡的人可以共同創作、發想、交流。」,陳美霞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5年,吳岱紜老師成為溪房子第一個駐地工藝家,2016年溪房子辦理吳岱紜創作展-一碼布的可能,並陸續推出布作課程,2018年以吳岱紜老師為標的,推出C house第一個品牌「茶衫」。
3 2016年,陳美霞與丁偉鴻在市集擺攤時邂逅,此後溪房子便為他保留了一塊自由發揮的私廚空間。畢業於法國藍帶廚藝學院的丁主廚,以私廚料理的方式,為客人量身烹煮專屬的家宴。推出品牌為「丁廚房 藍帶X私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串接在地 「大溪味」地方品牌的誕生
仔細想想,大溪味的誕生應該是陳美霞預料之外的發展,在與「來喲!河西串街巷」青年組織接觸後,溪房子從一個協力、支持的角色,到一起投入地方擾動,透過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串聯,她發現其實大溪有許多美好的事物應該被看見。
有了溪房子分享空間作為聚點,從大溪擴散到桃園的青年們漸漸匯集。而為了把大家凝結起來,陳美霞發揮擅長的廣告專業,提出用「地方品牌」的概念來整合上下游資源。於是,一群人集合在溪房子,聯手推動大溪味成為擾動地方的力量。
2020年11月,大溪味發表首場餐會,共有丁廚房、雙口呂文化廚房、香草野園、農山塾、劉記茶業、石門水庫活魚、茶衫、千祥打鐵店、女俠木藝……約二十七個地方品牌聯手合作。
在此之後,陳美霞與夥伴們把大溪味上百位成員分類為農業社群、廚藝社群、工藝社群,依照不同專業妥善分配角色,編織成一場大型的體驗經濟活動,並於今年(2021年)獲得桃園市文化局的支持,預計於明年(2022年)初桃園地景藝術節推出千人席次的桃園味,以風土料理跨界整合桃園世代。
2021年,大溪味與家樂福青埔店合作進行「大溪味」虛擬移居策展,將在地小農物產與職人手作搬進量販展出,強化與桃園在地連結,如同陳美霞的規劃,她說,「要擴大影響力,就需要進入產業。」希望透過與企業的合作,讓還在初期醞釀階段的大溪味,累積在地品牌能見度。

 
相關附件:
陳美霞(含資料來源).pdf
相關圖片:
最後更新日期:110-11-18
瀏覽人次:823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