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地方人創生事
地方創生協力隊 為小鎮帶來新生
發布單位:
研究發展組
分 類:
桃園地方人創生事
發布日期:
110-12-08
副標題 :
從老屋擦澡工建立在地認同與價值
詳細內容:

富富小山岡 傅佩芸
傅佩芸,臺南人,於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從幼時起就對老房子與地方文化深感興趣,在學時期她跟著老師一起做社區營造,去各地辦理體驗、參訪,並且和居民溝通,從那時起,她便和社區結下緣分。
出社會後,傅佩芸先在公部門工作,一待就是十年的光陰,工作內容與藝文展演有關,2019年她決定創業,從事設計相關產業,而在因緣際會下,2020年透過政府的計畫,她來到富岡實行地方創生,從老房子的改變開始,漸漸的擾動地方,為富岡小鎮注入新活水。
2020年 | 「老屋擦澡工」、「富富小山岡」創生基地開幕、「清淨家園計畫」、地方培力活動、「富富星期五」活動。
2021年 | 推出「富岡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遠離塵囂的小鎮
2020年,桃園市楊梅區榮獲台灣經典山城小鎮,楊梅是著名的客家庄,融合客家、鄉村、鐵道的生活文化鄉鎮,具有多元豐富的休閒遊憩據點。
楊梅的鐵公路交通均十分方便,一共有四個火車站,台鐵在楊梅富岡設有「台鐵富岡車輛基地」,2018年桃園地景藝術節,結合富岡火車站周邊區域,讓藝術品進駐在地,展現了老鎮新漾的漫遊藝術氣息。
緊鄰富岡火車站的富岡老街,其發展歷史與火車站興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1908年,當時仍稱為伯公岡1站的富岡火車站設站,為這農業小鎮匯聚了川流人潮以及繁盛榮景,而有著地利之便的中正路老街區,因此成為伯公岡最早發展的區域,攤商結市、熱鬧非比以往。然而隨著鐵路改道,也將風華歲月畫上休止符,如今只剩下頗具異國情調的洋樓建築,見證昔日車來人往的榮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富岡原名伯公岡,民國44年行政單位將伯公岡改名為富岡,意為謀求富庶、富饒之意,地方上老一輩長者仍然習慣稱呼「伯公岡」為地名。「伯公岡」地名是因現今近鐵路南方處有一間「福德祠」,早期每逢颱風大雨時,附近皆淹大水,但大水卻繞過該土地公廟,老一輩長者默是土地公顯靈,鄉里相繼神奇傳誦,因客家人稱土地公為「伯公」,加上地形上是一小山崗,漸漸大家都稱呼這小山岡為「伯公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小鎮找回活力,富岡地方創生協力隊出動!
2018年,桃園地景藝術節在楊梅富岡、中壢老街溪、青塘園地區盛大舉行,為期17天的活動,以「老城新藝‧水young桃源」為主題,以公共藝術重建歷史記憶,帶領富岡居民鋪起記憶的鐵軌,豐富的活動,訴說老街歷史的脈絡。
地景藝術節讓富岡的居民看到原來在地的文化、故事如此迷人,竟可吸引那麼多的人前來,讓他們為地方感到驕傲,同時也都希望可以為地方帶回人潮,重返過去的繁榮光景。
聽見了地方的聲音,2020年,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向文化部爭取「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補助,提出「富岡地方創生育成計畫」,希望能振興富岡地方產業。
富岡豐富的火車鐵道文化、昔日的碾米廠、巴洛克式的五連棟建築、以及老街,讓曾在桃園念書,迷戀老房子的傅佩芸被深深吸引,於是她便和朋友們一起來到富岡,開始著手振興富岡的計畫。
在老街,尋一片空間
剛來到富岡時,傅佩芸也曾感到徬徨,由於富岡有70%以上的客家人,語言不通以及外地人的身分,讓她與在地人溝通非常困難,還好有地方人士的協助,才讓她與地方的連結跨出第一步。
在推動地方創生的事務之前,首先需要有個基地,傅佩芸與夥伴們在富岡老街挨家挨戶地詢問是否有空間可讓他們推動地方事務,最後他們選擇的是位於大井頭2的一幢90年老屋,這棟房子是日式的街屋,有立面以及紅色屋瓦,是富岡老街唯二有紅色屋瓦的房子,然而屋況並不是很理想,於是,傅佩芸他們向屋主鄒媽媽提出「以修代租」的方式,開始使用這個空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岡民生街、信義街、中正路及成功路交會成一「爪」字形處,是富岡人稱「大井頭」的地方,大井頭位於整個富岡的中央位置,早期此處有一口公共深井供居民抽水飲用,人們就習稱這個廣場為大井頭。民國69年10月在路口處興建福德祠,昔日公共深井位於貢桌下方,已無法以肉眼辨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起來當「老屋擦澡工」,昔派報社變創生基地
傅佩芸藉由網路社群的力量,將富岡的地方故事以及即將發生的變化放上網路,想不到貼文竟獲得80幾則的轉發,最後「老屋擦澡工」活動共號召了100逾人的自願者,整個「擦澡工」活動,歷時兩個月,共計有300人次參與,在大家的努力下,屋況不佳的老屋逐漸變成具有多種功能的創生空間。
而在整理老屋的過程中,關於富岡以及老屋的在地記憶,也漸漸地被挖掘出來。位於大井頭的這幢老房子,早期是中國時報富岡辦事處,聽說以前小學生、國中生都會來這裡打工,是富岡居民們重要的共同記憶。
為了可以籌措為老屋裝修的費用,傅佩芸團隊在取得屋主鄒媽媽的同意後,將在房子內找到的許多具有年代感的玩意兒,以二手市集的方式進行販售,活動吸引許多人前來「挖寶」。
經過兩個月的奮戰,「富富小山岡」創生基地於2020年7月18日開幕,昔日為派報社的老屋,成為在地第一個公共文化空間。
用持續擾動為地方創造新生
「富富小山岡」創生基地採「以修代租」方式整修、使用,租期五年,作為在地第一個公共文化空間,除了作為地方辦公室,也規畫提供展覽、寄售、教室外租等服務,並且提供空間讓在地青年得以進駐。
由在地青壯年與關注地方事務的青年組成的富岡地方創生協力隊,努力梳理地方特色,希望能透過「鐵道文化」、「街區再生」、「一級產業升級」、「職人技藝3與老店文化」、「米加工及米食文化」等主題,將富岡推廣出去,讓更多人認識。
今年(2021年),富富小山岡帶來更多改變4,從結合地方文史調查後所編輯的「富岡報」,到兩位富岡在地青年—張博舜5、劉昌飛6的返鄉,未來更要結合在地的楊梅仙草產業特色,為地方產業增添豐富色彩,透過一點一滴的擾動與改變,讓昔日米與交通興盛的富岡有更多不同的想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位於富岡老街上,有一位現年86歲一生與竹為伍的工藝師戴阿爐,從竹農具到竹傢俱,樣樣難不倒他,創生基地的桂竹窗戶便是誕生於師傅的巧手。
4協力隊成立至今,已辦理許多地方培力課程,以及每月一次的「富富星期五」活動,並參與社造博覽會、2020富岡鐵道藝術節等活動,此外,利用基地昔日為「派報社」的意義,於2021年起開始推出「富岡報」,將在地人事物記錄下來,用文字與圖像傳承故事。
5張博舜是富岡郊區長大的富岡人,從小就在心中種下關懷農業與在地文化的種子,於2020年「老屋擦澡工」開始,便積極參與地方各種大小活動與培力活動,更擔任富岡地方創生協力隊隊長,因熱愛家鄉,於今年(2021年)辭去公職回到富岡,希望能為在地與文化盡一份力。
6劉昌飛是「飛竹眼鏡」的創辦人,從小在富岡長大,因家附近就有成片竹林,熟悉的竹材成為他製作眼鏡的首選材質,因認同富富小山岡的理念,原先在新竹湖口承租工作室的他,於今年(2021年)進駐富富小山岡基地2樓,希望藉由技術與能量的累積,找到志同道合的專業人才,並與富岡創生團隊合作發揮1+1大於2的力量。
相關附件:
最後更新日期:111-08-31
瀏覽人次:597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