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地方人創生事
跨域連結、友善種植,這才是我的農夫魂!
發布單位:
研究發展組
分 類:
桃園地方人創生事
發布日期:
110-10-15
副標題 :
用合作取代競爭
詳細內容:

青農 邱榮漢
2010年 | 以MIGA藝文空間作品 獲公共藝術創作競賽 卓越獎、學學文創第一屆學學獎、發起「台灣和作農社」、研發「Solda app」網購系統。
2011年 | 已取得固定通路。
2013年 | 獲得慈心有機認證。
2014年 | 於小烏來租4公頃土地,創立農山塾。
2017年 | 全國十大績優農業產銷班(首次以有機產銷班獲此殊榮)
2018年 | 接任微光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2020年 | 提出歸蜜計畫:蜜蜂歸來土地有善工程,連結農場與人,復育土地價值。
2021年 | 與詩人許赫在大溪合開「在一起書店」,希望大溪好玩的事情都能在這裏發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拾務農念頭,有機魂甦醒!
邱榮漢自家在復興三民一帶擁有近1.5公頃的筍園,從小他就和兄姊們一起幫忙爸爸照顧綠竹筍,由於筍子好發在夏季,邱榮漢可說是毫無暑假可言。
邱榮漢被從下操到大,對於農業他也沒有好感。照顧筍子需要使用特製的巨型「棉花棒」沾藥塗竹節,每次塗完邱榮漢總會有股噁心感,那種感覺至今仍印象鮮明,因此,他甚至曾和爸爸說:「我絕對不要回來種竹筍!」
大學階段邱榮漢刻意跑到屏科大就讀,就是為了要遠離家鄉。由於學建築,有一次參與慈心舉辦的建築營,接觸了雲林古坑有機農場,注意到新農業的可能性,這才令他重拾農業生產的念頭。
返鄉,踏上有機筍農之路
2010年秋天,邱榮漢從南藝大建築研究所畢業後,放棄高薪,回到大溪幫忙年邁的父親務農。邱榮漢的母親在他23歲時意外過世,剩下他的父親一人獨自在山上,由於不放心讓身體不好的父親孤獨一人,因此為了就近照顧,他決定回來。
當得知邱榮漢要回來,他的父親透露出失望:父親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跟自己走一樣辛苦的路,過著看天吃飯的日子。
而當邱榮漢說他要用不噴灑農藥和化肥的有機方式種植竹筍、要對竹筍園進行大改造時,更是遭到家人的不解與反對,當時他還被其他農夫笑說:「是不是讀書讀到腦子壞掉了?」
第一年,邱榮漢帶著食物和水,把自己「悶」在竹林一整天,他努力地找尋並嘗試適合的有機種植方法,然而因為周遭的鄰居都是使用慣行農法,他只能到處問人。
竹子的天敵是蚜蟲,蚜蟲會吸乾竹子的汁液。一開始因為放棄慣行農法,躲避農藥的蚜蟲大量出現在邱榮漢的田裡,然而,蚜蟲的天敵──瓢蟲,卻不見半個蹤影。
看著田裡的慘狀,邱榮漢的信心也開始動搖,他想:『如果兩個禮拜後,瓢蟲還是沒有出現,那我就要開始噴藥了。』結果,大約一個禮拜後,瓢蟲開始出現了,他知道,他的堅持是對的。
你農我農,跨域合作,「合作」,是農夫的天性
由於放棄使用化肥,該怎麼給予土地養分,邱榮漢和另一位夥伴黃育麟,特別前往三芝,拜訪用廚餘做有機堆肥的先驅劉力學,再將這一套堆肥法應用在大溪這塊土地,儘管將廚餘變成有機肥的時間長達6個月,不過卻也因此改變貧脊的土地,找回食物的原味。
透過生態防治以及有機肥,解決了農藥與化肥的問題,邱榮漢的竹筍不用化肥、不用農藥、不塗生長激素,已經能長得和慣行農法種出來的等級一竹筍一樣漂亮。然而,邱榮漢認為他需要改變的事還沒結束,還有一件事情需要進一步改變──通路。
記得小時候,邱榮漢和爸爸留在山上收割竹筍,媽媽則先推著第一批收割好的竹筍去早市販賣,待第二批的竹筍採收完,他再和爸爸將剩下的竹筍送去市場,之所以會以這樣的型式,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竹筍主要都是筍農負責種植,中盤商來採購,但是採購的價錢不一定,筍農可獲得的利潤不高,往往被剝削,因此乾脆自行去擺攤。
但是,並不是每個筍農都有足夠的人力可一邊擺攤販賣,另一邊去採收竹筍。竹筍不耐放,採收下來需要處在低溫的環境,才可以避免竹筍快速老化,如果時間拉長,當竹筍來到消費者手中時,已不是那麼新鮮了。
為了解決像這樣的問題,邱榮漢和三五好友成立了「台灣和作農社」,和作農社的成員並不全是農夫,他們來自各個領域,這裡的人各個臥虎藏龍,邱榮漢希望透過跨領域的討論,從各個角度去切入問題,才能避免只有農夫們單一思考面的死角。
為了拓展小農市場行銷,邱榮漢和伙伴們研發solda app網購系統,同時他還勤跑棉花田、里仁等台北有機店推銷自家綠竹筍。APP採購系統,可直接提供消費者來自產地的新鮮蔬果。而面對面把貨交給店家,店家才會跟你反應竹筍品質的好壞,且送貨過去還可以給店員做試吃、訴說栽種的理念,一旦店員吃了有印象,自然會幫忙推銷。他坦言,這一切若沒有和作農社的朋友一旁協助分析市場,他一個人根本做不到。
多一點有機,少一點慣行,山上的農業學校
邱榮漢對農業的理想很大,他希望農夫不是只有種田和銷售,而是讓更多人去了解有機農業的價值,並且把人與環境之間的語言,傳遞下去,讓這個被科技綁架的時代,可以重新去擁抱、理解大自然。
邱榮漢透過保障收購,以及後續的合作通路,讓更多的小農一起投入在有機的行列,不只綠竹筍,參與有機的夥伴越來越多,合作的農產品也包含芥藍、高麗菜、羽衣甘藍、綠寶石蘿蔓、芹菜、包心白菜、放牧雞蛋……等包羅萬象。而他也在復興區的小烏來租了4公頃的土地,創立農山塾。
農山塾作為一個農業學校,除了教導作物種植的相關知識,更是注重環境教育,教導的內容結合周邊環境(基地周邊充滿著竹林),從農作物知識、日常應用(竹筒飯、竹編、竹藝……等),更特別的是還加入了建築的課程(邱榮漢結合他建築的所學,與朋友舉辦建築營,以竹子為原料,製作竹建築),讓來到這裡的人們對於大自然有更多的想像,並且學習如何以友善環境的方式,去創造不一樣的價值。
他認為,作物可以再種,工具也可以不斷地改良,但是這些無形的記憶、技藝與價值理念,如果沒有傳承,很可能就會消失了。
循環走地方,尋覓人的故事
面對全球暖化、土地破壞等環境問題,「循懷經濟1」、「農村再生」等永續發展的議題成為近年熱門的話題。
邱榮漢與宜蘭大學陳怡伶教授合作,推出「歸蜜2」計畫,期望透過養蜂連結起農場與人,以及復育土地的價值。
此外,邱榮漢也與合作夥伴許赫於今年(2021年)合開「在一起書店」,辦理讀書會、講座等,持續擾動地方正在發生的事,讓更多人去看到那些返鄉打拼的「回家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循懷經濟是兼顧經濟活動與環境生態的新商業模式。藉由重新設計材料、產品、製程及商業模式,消除廢棄物。以更少的資源來創造更多的價值,確保有限的資源能以循環永續方式被使用。
2蜜蜂授粉可大幅節省人工授粉的生產成本,並增加結果率。養蜂產生的蜂蜜可作為被動收入。蜜蜂是一種生物的土地檢測機制,蜜蜂能活,就能表示土地沒有受到化學農藥的汙染,鼓勵農場投入有機與無毒的土地改造。
相關附件:
相關圖片:
最後更新日期:111-08-31
瀏覽人次:793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