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鄭市長出席「2022台灣永續峰會:城市4.0 數位智聯+」,分享桃園數位化與城市治理成果

  • 發布單位:新聞聯繫科
  • 資料提供單位:新聞處

鄭市長表示,因應氣候變遷及未來的競爭挑戰,城市必須推動低碳、綠能、智慧與數位轉型,運用科技讓城市治理更好

鄭市長出席「2022台灣永續峰會:城市4.0 數位智聯+」,分享桃園數位化與城市治理成果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3)日下午前往香格里拉台北遠東國際大飯店,出席「2022台灣永續峰會:城市4.0 數位智聯+」,分享桃園的數位化與城市治理成果。鄭市長表示,城市4.0是工業4.0概念的提升,為因應氣候變遷及未來的競爭挑戰,城市必須推動低碳轉型、綠能轉型、智慧轉型與數位轉型,運用科技讓城市治理更好、更透明、更互動、更有效率,提升城市的韌性,打造一個可以永續發展的城市。

鄭市長提出桃園的三大特色,第一,桃園是台灣重要的工業聚落,每年工業產值約新台幣2.9兆元,為全國第一;在經濟部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中,桃園占全部投資金額約20%,也是全國第一。第二,桃園擁有鄰近空港及台北港的雙港優勢,雖然也同時是防疫第一線,但桃園掌握台灣疫後經濟轉型的機會,在美中貿易戰及供應鏈重組的局勢中,經濟維持正成長。第三,桃園是年輕、有活力的城市,面對高齡化及少子化挑戰,桃園生育率及人口成長率都是六都第一,去年全台灣約13萬3,000名新生兒,在桃園出生的就有約2萬名,升格7年來,桃園人口已增加22萬人。

因應氣候及能源挑戰,鄭市長表示,他擔任市長後,以打造低碳、永續、智慧、數位城市為目標,105年制定「桃園市發展低碳綠色城市自治條例」,107年成立「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從低碳運輸、低碳產業、低碳生活、循環經濟、綠色能源等面向,全方位推動低碳城市,目前已有超過200個方案。108年桃園獲國際組織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指定為全球首屆生態物流主席城市,向世界其他城市推廣桃園經驗;109年市府發表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自願檢視報告,將各部門施政計劃融入SDGs17項目標中。

鄭市長指出,桃園升格後,積極發展綠能,再生能源設置量已達660MW,比升格前增加70倍,若以太陽能光電來看,升格前後相差83倍。太陽能系統逐漸發展成熟,桃園於108年率先全國推動儲能補助,鼓勵設置家庭型、社區型、工業型儲能系統,配合虛擬電廠及電源管理,以分散式儲能穩定城市電網,協助台電在用電尖峰、離峰時段的電力調度。鄭市長提到,建立綠電憑證制度是未來政府努力的方向,納入微型電網的計畫需要與中央配合,也要參考國外電網的建構經驗,讓台灣的電力調度更穩定。

鄭市長表示,桃園市16萬2千盞路燈已完成換裝智能LED路燈,有效節電達70%,每年電費由新台幣2.19億元降為6千6百萬,每年減少6萬噸碳排放量;智能化管理也提升維修效率,路燈故障案件從每月6,200件下降至2,000件,平均維修時間從48小時縮短至15小時;另「人因視覺雙色溫路燈設計」能自動調整最適光型,提高交通安全。鄭市長也提到,未來會發展更多智慧共感裝置,桃園在工業區及其周邊布建1,000組空氣盒子,可運用大數據分析,快速確認工業區污染源後,將業者移送法辦;此外空氣盒子的大數據也納入「水情看桃園」APP,民眾透過APP就可以同時查詢水情及空污資訊。

談到電動車的發展,鄭市長表示,桃園是全國電動機車的領頭羊,升格7年來,電動機車數量從8,000輛成長到8萬輛,更是全國第一,充(換)電站從500個增加到約1,400處,同時桃園也是第一個實施GoShare共享機車的城市。因應2030年電動車全面上路的國家政策,鄭市長表示,目前桃園已有55輛電動巴士,占全市公車數量約6.5%;未來政府應積極打造電動車的友善環境,包含全國性的充電基礎建設、充電規格統一、社區型設施等。

鄭市長談到,水資源管理也是城市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面對去(110)年的百年大旱,石門水庫當時僅剩7%蓄水量,但桃園沒有進行二階限水,反而透過節水、調度、備援等抗旱作為,每日節約40萬噸用水量,還能供應新竹每日約20萬噸水。透過水情資訊系統、下水道雲端管理、智慧地下水管理等三大智慧水資源控管平台,桃園有效執行地下水、埤塘水、北水南送等水資源調度工作,雲端管理1,400個工業用水備援水井,開放水資中心放流水供產業使用,也盤點民生水井供社區使用。鄭市長提到,未來台灣應發展智慧三錶:水錶、電錶、瓦斯錶,提高水權、用電、能源的掌握,優化資源管理。

鄭市長指出,桃園是全國導入最多ITS(智慧型運輸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的城市,例如公車安裝「智慧安全公車應用內輪差主動警示系統」,補足公車駕駛的視差,減少盲區風險,降低事故發生;路口設置智慧安全警示系統,透過AI影像辨識輔助偵測車輛,提醒駕駛留意前方路況;於交通熱點採取科技執法,22處場域車輛違規數下降最高達90%;積極建置「天羅地網」監錄系統,導入車牌辨識系統、車輛軌跡查詢系統等功能,對疫情期間的疫調工作、警察辦案都有很大的幫助。

鄭市長表示,桃園推動許多5G智慧應用發展,內容涵蓋智慧治理、智慧健康、智慧生活、智慧安全、智慧交通、智慧文教、創新生態系等7大領域,共計22項應用計畫,包含24項應用成果。鄭市長說,5G技術具有低延遲、高效率的特性,造成許多智慧生活的轉變,例如去年12月青埔「桃園陽光劇場」與工業局、中華電信合作,與日本連線「異地共演」跨國互動演出,沒有時間差,效果非常好;5G也應用在智慧化工廠,外國工程師可透過線上共同協作、虛實整合,讓工廠的維修、管理、檢測技術進步。

鄭市長也談到,桃園市市民卡是智慧生活的象徵,目前已發行176萬張,一人一卡,具身分辨識功能,擁有學生證、敬老卡、身障卡、兒童卡、媽媽卡、借書卡、公車優惠、線上支付、商店優惠等超過30項功能;此外,市民卡也能作為社區門禁管制使用,現在有許多社區也用市民卡作為社區門禁卡。

鄭市長表示,目前桃園正在設置「市政資料治理暨大數據分析平台」,將各局處的資料匯入、整合,提高利用、辨識及管理性,相關資訊也開放資料,提升施政透明度,提供民眾使用。在維持高標準的資安規範下,市府打造市政資料庫,善用各項數據資料,希望成為地方政府雲端管理的典範。

今日包括高雄市副市長林欽榮、新竹市副市長沈慧虹、市府資科局長余宛如、德國在台協會處長許佑格(Dr. Jörg Polster)、德國經濟辦事處處長林百科(Axel Limberg)、台灣西門子總裁暨執行長艾偉(Erdal Elver)、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等皆一同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