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市政總質詢:李柏坊議員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21)日率市府團隊至桃園市議會第2屆第8次定期會市政總質詢列席備詢,就市議員李柏坊質詢太武新村後續發展、大溪夜間觀光、大溪發展品牌藝術觀光活動、大嵙崁計畫帶動大漢溪觀光國際化、大溪區各里活動中心興設進度、大溪觀光未來發展、仁善國小及員樹林國小拆除重建、大溪交通建設進度、大漢溪增加極限運動場域、大溪醫療資源提升、未來醫療院所設置地點等質詢事項詳細說明。
李議員首先表示,本次為鄭市長8年任期最後一屆、最後一次總質詢,府會應共同檢視過去8年來的政績,針對議員為市民、大溪居民提出哪些建議案,而市府團隊完成哪些項目,做一次總體檢。他特別表示,過去8年來,雖然他與鄭市長分屬藍綠不同政黨,但是施政不分藍綠,這樣的合作是有效且必要的,府會共同努力推動各項建設,創造城市發展,是市民之福,更是全國典範。
鄭市長表示,府會合作分工,創造市民最大的幸福,這是好的模式,透過對話協商,讓地方成長,這是地方之福,也是市府及議會共同向市民負責的方式。桃園府會關係是全國典範,過去8年來的成果,單從預算來看,從第一年預算918億元,成長至112年預算1,411億元,代表透過府會分工合作,建設能量不斷放大,帶動桃園快速進步。
李議員表示,如下任市長為鄭市長同黨候選人,市長是否能保證可延續同樣施政品質及市政服務。鄭市長表示,如果他的同黨候選人當選市長,一定會一樣認真打拚、尊重議會、融合地方意見;其次,他所承諾的政見、未完成的工作,都會是下一任市府團隊的工作清單;第三,李議員對大溪建設的提議,以及市府團隊尚未實現的規劃,也會成為下一屆市府的工作重點。李議員的建議與提案,許多項目需要跨數屆市長任期才能持續推動,相信下屆市府團隊會珍惜過去8年的成果,開創新的黃金時代。
李議員指出,許多人來到大溪,都說大溪改變了,他在議會提出許多提案,也督促市府團隊完成應做的工作,才有今天的成果。鄭市長回應,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在大溪舉行,許多人看到大溪的變化,眼睛為之一亮,大溪先天條件好之外,議員提案方向正確,行政執行也要周延,成果才會出來。
李議員談及,文化如被破壞,要再復原相當困難,因此他曾提議保留太武新村,並設立823砲戰紀念館及文化園區,幸而在市府支持之下,太武新村成立紀念館,讓823砲戰痛苦、殘酷的歷史記憶,能夠被保留下來,請市府未來持續推動太武新村的發展。
文化局副局長王麗娟回復,太武新村為歷史建築基地,文化局已完成部分園區修復,仍有部分場域尚待修復,將持續與軍方溝通、陸續推動。目前太武新村也引進文創業者及藝術家進駐,定期辦理藝文及市集活動,營造為埔頂地區市民休閒的好地方。
李議員談及,市長上任後簽署的第一份公文,即為推動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木博館是帶動老城區整體發展的重要角色,串連大溪各處街角館,呈現大溪文化底蘊,讓所有遊客可以深度認識大溪。此外,市府推動大溪夜間觀光,配合老街騎樓改造,重新規劃燈光照明,夜晚的大溪非常值得一遊。
鄭市長回應,夜遊大溪老街一定會成為新的旅遊方式,夜間的大溪格外寧靜美好,市府會與大溪老街店家充分合作,讓店家夜間也開店,帶動夜遊大溪商機。另外,慈湖將在10-11月規劃水舞活動,將推出文創市集等5大亮點,大家會看到慈湖變身改造的不同魅力。而溪州公園適合露營,也是探索大溪夜間活動的基地,可感受石門水庫夜晚的特殊氛圍;市府也曾試辦月眉休閒農業區「桃園花彩節」夜遊花海活動,效果很好;上述活動都可以讓遊客看見大溪夜間與清晨之美,進一步拓深大溪夜景、夜遊的觀光資源及夜間經濟。
李議員提到,「桃園地景藝術節」邁入第8年,過去輪流於各區舉辦,今年9月8日至25日在大溪展出,在大溪獨特的自然條件襯托之下,每項作品都展現更豐富的美感和意涵,超越過去歷屆。李議員說,國內談到地景藝術節,會想到「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台東池上的「秋收稻穗藝術節」,地方與藝術活動已經結合成為品牌,如同提到宜蘭冬山,就會想到「國際童玩藝術節」,成功的品牌活動可以吸引許多遊客,因此建議市府思考未來「桃園地景藝術節」集中資源在單一地區常態性舉辦,營造出獨特性及品牌效應。
鄭市長回應,楊梅富岡因2018年舉辦「桃園地景藝術節」深獲好評,因此另外發展出「鐵道藝術節」活動,單獨保留在富岡舉辦;大漢溪流域是環境教育的重點場域,未來可考慮比照富岡的模式,在今年「桃園地景藝術節」結束之後,文化局可以評估規劃「大嵙崁環境藝術節」或「大嵙崁水文化節」的發展方向,兩年舉辦一次,讓大家認識全國最好的親水環境,探索大漢溪特殊河階地形,以及農業、人文、水文化的豐富面貌;而「桃園地景藝術節」仍可以維持於各區舉辦,找出不同地方的DNA。
李議員表示,大漢溪是桃園的母親河,過去長期荒廢、廢置,僅有供水功能,甚至形成髒亂死角,透過「大嵙崁計畫」等整治計畫,終於逐漸看到大漢溪的未來,他曾提倡成立專責管理單位,而目前已由水務局「河岸地工程管理科」主責。
李議員詢問,市府逐步推動大嵙崁親水園區、建設中庄吊橋、山豬湖生態親水園區、並將設立大嵙崁地質公園、瑞興濕地公園、大嵙崁生態探索園區,大漢溪未來的潛力不只在觀光,也包括休閒、運動、生態、環境教育、交通、地質景觀等面向,大漢溪面貌豐富多元,應如何呈現給國人,甚至推上國際舞台。
水務局長劉振宇表示,大漢溪上游因為過去缺乏治理及開發,整體環境雜亂,缺乏亮點,目前已透過多項整治計畫,陸續將大漢溪多樣化的環境、文化歷史、地質特性,一一展現出來。大漢溪上游與中下游淡水河段,將呈現完全不同的景觀,中下游的景觀規劃多為草地、自行車道及停車場,但大漢溪上游將保持文化、環境、地質多樣性,結合大溪小城特色,從都市面、文化面、生態面整體進行規劃,目前包括「大嵙崁地質公園」、「瑞興濕地公園」、「大嵙崁生態探索公園」都可望於112年陸續完工,之後將再結合環境優勢,如市長建議,評估辦理水文化或藝術節慶,將大漢溪打造為桃園觀光亮點,吸引國內及國際旅客前來旅遊。
李議員建議,大漢溪生態流域所形成的園區,應以國際位階來命名,展現出高規格與特殊性。
鄭市長說明,大漢溪生態環境是以國際級格局來規劃,是體現台灣水文化最好的場域,大漢溪上游整治方向,與下游及淡水河的發展營造不同,是以低碳生態為原則,進行濕地、森林、農業的環境治理,推動生態體驗、生態旅遊。
鄭市長進一步說明,大漢溪以低碳、生態的方式改造,也是呼應國際低碳潮流,以「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方式開發,藉由規劃「大嵙崁生態探索園區」提高大漢溪上游的碳匯能力;又如「山豬湖生態公園」獲得到「全球卓越建設獎」肯定,也是因為採取生態發展方式,恢復原本棲地,形塑一個沒有人工鑿痕的自然公園,這才是真正的進步。
鄭市長也說,「山豬湖生態親水園區」第二期的工程計畫「大嵙崁地質公園」,會讓大家發現台灣島嶼的歷史,看見6百萬年前台灣島嶼是如何浮升,台北盆地、桃園台地又是如何形成,這些台灣島嶼形成的歷史,在大嵙崁地質公園都會看得到。
鄭市長並談到,「瑞興濕地公園」也預計於明(112)年完工,藉由自然環境達到碳匯、碳保存集中,可淨化水質達7成,這些低碳化、生態化的上位架構,水務局已經規劃好,將分為多項子計畫一一完成,未來都會是桃園生態教育、生態旅遊的亮點。
李議員關心大溪區多處市民活動中心進度,請市府說明,並請市府督促加快包括瑞源里、義和里、一心里、一德里等活動中心建設進度。
民政局長陳靜航說明,光明里由國軍撥用閒置舊有眷舍,現已開闢為勤奮公園,將與地方協商是否於其中規劃設置光明里活動中心;仁義里及仁美里因屬舊社區,土地較少,雖有公有閒置用地,但須採有償撥用,經費過高,需再評估適合場地;目前已確定興建的活動中心,將盡快完成行政流程,如發包順利,即可早日完工。
李議員指出,市府推動大溪觀光,也讓遊客認同桃園有好玩的景點,過去在他建議下,已完成中正公園崖線步道、溪州遊客中心、慈湖夜間光影秀、中正公園景觀電梯、經國園區慈湖園區優化、設置百吉步道等等,接下來最重要的是推動設立北橫國家風景區,請市府說明後續推動大溪觀光的想法。
觀旅局長楊勝評表示,全台灣各景點遊客統計數據顯示,大溪遊客人數排名全國第7,一年超過500萬人次的遊客造訪,這是實際遊客人數統計,具有公信力,顯示全國景點中,大溪的遊客到訪率很高,也反映出過去努力有成;此一數據統計範圍僅針對大溪老城區,如加上石門水庫、山豬湖、中庄等周邊地區,遊客人數會更高。
楊局長說明,未來將持續營造大溪觀光品牌,大家對於大溪老街印象強烈,但是現在大溪玩法已經變得更加豐富多元,可以透過規劃全年的節慶活動,創造出大溪觀光年曆,讓外界知道任何時刻去大溪都很有趣,不只白天好玩,晚上更好玩。除了活動之外,也輔導產業發展,大溪民宿家數已從過去2、3家,到現在已經超過20家,成長快速,可引導旅客來到大溪,不只一日遊,可以提升到二日遊、甚至串連周邊旅遊帶,發展為三日深度旅遊。
李議員指出,教育是地方重要工作,仁善國小及員樹林國小校舍容納人數已為飽和狀態,應加速進行整建。
教育局長林明裕表示,仁善國小及員樹林國小老舊校舍拆除重建計畫,已獲市長核定,目前已報請教育部列入「112-114年度一般性補助款老舊校舍拆除整建計畫」經費內辦理,將爭取每年1億5千萬經費,協助學校新建校舍,一旦經教育部核定,即可盡速執行。
李議員表示,改善交通是大溪首要任務,過去他曾質詢捷運綠線延伸到大溪、埔頂轉運站、66快速道路與國道3號銜接、市長所規劃大鶯豐德交流道、河濱快速道路、交通部所提板龍快速道路等計畫,這些道路網絡可打通大溪任督二脈,對於紓解聯外交通相當重要,請市府說明是否仍照原訂計畫推動。
交通局副局長張新福表示,市府過去8年來推動大溪多項交通建設,包括國道3號銜接66快速道路,預計112年4月可完成北向道路,113年7月連同南向道路可全數竣工;板龍快速道路計畫經費高達3百億,目前正在策略評估階段,如可完成,可改善國道3號壅塞,大幅解決大溪聯外交通難題;此外,目前也推動設置埔頂轉運站,軍方將於112年9月移撥使用土地,即可動工施作,預計115年完成;捷運綠線延伸大溪,交通部9月將進行第二次初審可行性評估,如通過可行性評估,將辦理綜合規劃,綜合規劃核定後7年可通車;此外,大漢溪左岸新闢道路將分兩階段進行,中庄調整池至武嶺橋段,目前進行定線作業,而武嶺橋至溪州橋段,目前辦理水防道路建設計畫,正在招標中,預計今年底完成招標。
李議員談及,大溪現有「阿姆坪水上基地」及「大漢溪多功能草皮附設棒壘球場」可進行體育活動,建議市府未來利用大漢溪引入極限運動等運動場域,讓大漢溪變得更好玩,推廣全民運動。
鄭市長回應,大嵙崁計畫中,順水左岸、右岸都有納入運動設施,左岸原有的埔頂水資中心遷至中庄調整池下游後,舊址原4公頃場地將規劃運動設施,而右岸月眉地區將設置大溪多功能運動場,可從事自行車、慢跑運動,大漢溪水岸利用方式可以很多元,低碳園區中加入運動元素也相當適合。
李議員詢問,大溪醫療資源缺乏,他曾建議桃園國軍總醫院應升級,在市府督促之下,桃園國軍總醫院也做了重度急救醫院的準備、並增加床位。他仍期許大溪應設立醫院,請衛生局從健保局資料中了解大溪整體醫療資源需求,包括就醫種類、病患年齡等等,經過妥善調查再評估設立醫療院所,避免醫療資源浪費,也避免影響現有大溪診所的營運。李議員並指出,未來大溪醫院設置位置,也應從交通觀點仔細評估是否可設於大溪行政園區或埔頂轉運站。
衛生局長王文彥表示,大溪到復興、八德一帶都沒有醫院,醫療機構量能雖不豐沛但仍足夠,大溪區有診所38間,就人口比例來說是充足的,不過,如遇到急重症病患疏散或轉送,可能較難因應,因此3年前國軍桃園總醫院新建大樓時,市府要求病床從356床提升到499床的最高限額。另外,大溪埔頂營區土地徵收開發案已有相當進度,因未來有捷運路線通行,民眾就醫較方便,將以埔頂營區為優先選項,規劃醫療專區並洽詢醫療院所設立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