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市長出席「2022財訊智慧城市新經濟力論壇」,分享桃園智慧城市治理經驗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18)日下午前往台北市,出席2022財訊智慧城市新經濟力論壇,以「智慧桃園 永續新局」為題,分享桃園如何透過智慧科技達成永續發展,並於專題演講後,由財訊雙週刊社長謝金河擔任主持人,與嘉義縣長翁章梁、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李順欽、宏國建設執行長林鈺芳、中華電信執行副總經理林榮賜、穩懋董事長陳進財進行關鍵對談。
鄭市長以桃園的「社會力」、「經濟力」及「環境力」等三大面向展開其在桃園城市治理經驗的分享。首先,在「社會力」方面,桃園升格8年,人口大幅成長21萬人,平均每年出生人口超過2萬人,平均年齡僅40歲,不僅人口成長率六都第一,也是六都中最年輕的城市。此外,桃園人口結構多元且友善,外籍移工人數達11萬7,000人,為全國第一;原住民人口近8萬人,僅次於花蓮;客家人口超過80萬人,為全國第一;新住民人口則超過6萬個家庭,為全國第四。
在「經濟力」指標方面,桃園為工業重鎮,工業產值將近3兆,為全國第一,遠高於新竹科技園區1.5兆的產值,不僅產業占比高,供應鏈也相當完整,而在中央「投資台灣三大方案」累計逾1兆7,000億元的投資金額中,桃園獲投資金額3,400億元,佔比約19%,投資落地後預計可創造逾2萬個以上的就業機會;另外,桃園也是物流之都,擁有航空物流基地,因此約有1.2萬家工廠設立於桃園,公司登記超過7萬家。
在「環境力」方面,鄭市長強調,環境不應是歷史的負債,而是綠色資產,桃園持續透過數位科技、低碳科技及智慧科技,達成環境永續的多項成果,包含:桃園被國際組織「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指定為全球首屆生態物流社群主席城市;升格以後,桃園的溫室氣體減量達16.75%,更是全國唯一連續3年獲國際碳揭露A級城市;此外,桃園也在全球眾多競爭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基林曲線獎(Keeling Curve Prize)「能源」項目中4位入圍者之一。
鄭市長接續說明,「水」是桃園的生命線,因此,治水、親水及水資源管理,已成為提升城市韌性的重要方向。他指出,桃園污水下水道及12座水資中心,均採取雲端智慧化監管,以降低污水排放,並推動用水大戶導入智慧水錶,以智慧量水設備偵測水位,並以2025年掌握地下水權達95%為目標。尤其,在抗旱期間,桃園運用智慧化管理,除盤點備援水源,也進行北水南調,並將地下水、河川水、埤塘水、放流水、工地水等水資源妥善運用。另外,桃園也以大數據預測災害,串聯府內外相關單位治理工程及防災應變服務與資訊,提供一站式全流域治理防災應變綜合決策平台,以及「水情看桃園」APP,因應災害形成,隨時掌握水情、流域與災害訊息,並納入空氣品質監測與酸雨示警資訊。
鄭市長也指出,桃園擁有11條主要河川,除防災、淨水,也創造親水環境,並以河川綠帶、水質改善、生態復育為三大目標進行全流域治理,目前桃園共完成12個現地「礫間淨水系統」、大漢溪流域營造3個人工濕地。其中,以龍潭大池為例,桃園推動龍潭大池改造計畫,建置多層複合濾料淨化系統,每日淨水量可達1.8萬噸,是亞洲最大現地處理系統,淨化水質約7日可換水1次;桃園另也推動「大嵙崁水與綠園區計畫」,讓大漢溪流域約3,200公頃土地,成為農業、生態、文化與旅遊的亮點,並兼顧保護水源的任務;而全市12個污水下水道系統,家戶接管數已從升格前2萬7,000戶提升至18萬戶,未來4年內將達到接管率50%的目標。
鄭市長談到,桃園為加強海岸治理,成立全國第一個地方政府層次的海岸管理工程處,7年來海岸保育投入超過8億元經費,桃園約42公里的海岸,有超過1,000公頃的保護區,包含:台版撒哈拉沙漠之稱的草漯沙丘284公頃;許厝港濕地961公頃,市府完成非法魚塭拆除,並協助復育潮間帶、保護候鳥棲地,大幅提升生物多樣性;市府也依據《文化資產法》,修復11座新屋石滬群;396公頃的觀新藻礁保護區也保護得很好;市府環保局也推動「貓頭鷹稽查專案」,讓工業污染大幅減少。
鄭市長進一步談到,桃園成立16支海岸巡邏隊、6支環保潛水隊、3支環保艦隊,共集結852名海洋保育志工,投入海洋保育及垃圾清理,並將海廢提供紡織廠商作為再生紡織材料,漁網、保特瓶等都回收;也設置7條河川垃圾攔截網、38座CCTV即時監控、5座智慧海象監測網及11座海岸水質監測網;而在推動生態旅遊方面,桃園打造5大認證環境教育園區,盼讓海岸線透過智慧科技的方法,再加上公民參與,讓海岸管理做得更好。
鄭市長表示,桃園是印刷電路板(PCB)的故鄉,約有200家印刷電路板工廠位在桃園,占比約全國7成,因此,過去常有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問題。而過去所形成的324公頃土壤重金屬污染管制區,桃園在去(110)年全數完成土壤復育,恢復農耕;也推動PCB銅離子總量管制計畫,以及推動PCB低碳高值計畫與綠色生產,讓電子產業導向綠色生產。
鄭市長說,桃園擁有埤塘文化,全市納管的埤塘共有2,861口,依照《濕地法》指定340口予以強化保護;而在桃園航空城計畫範圍內的13口埤塘,市府將其全數保留,轉型為生態公園及防災滯洪池,打造韌性的海綿城市,而因應桃園機場第三跑道工程須填平的3口埤塘,市府則以水域補償的方式,全數異地恢復水道。鄭市長也說,8年來市府完成50口埤塘轉型為生態公園及防災滯洪池計畫,包含青塘園、橫山書法藝術公園、大湳埤塘生態公園、中原埤塘生態公園等。另也推動水圳文化保存工作,將桃園大圳、石門大圳、三七圳、八支圳等水圳文化保留下來。
鄭市長也表示,桃園在空污改善方面的成績有目共睹,桃園雖為工業重鎮,但在細懸浮微粒(PM2.5)管制上,今(111)年上半年已降至每立方公尺12.3微克,低於國家標準值15微克,並積極與13家空污大廠協商減排,改善空氣品質;積極推動「柴油車保檢合一」服務,目前保養廠核發標章數累計6,073張,全國第一。此外,市府推動空品淨化維護區,目前共計有「桃園國際機場空氣品質維護區」與「龜山三環空氣品質維護區(包括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華郵政物流園區及華亞科技園區)」;另也在各工業區,設置共1,000個空氣盒子,迅速查獲污染源。
鄭市長提及,桃園是北台灣最大的光電城,包括陸域風力發電,而再生能源成長度也非常高,突破700MW,較升格前大幅成長90倍;虛擬電廠儲能設備的投資,目前也是桃園最多,未來將可作為用電尖峰、離峰時的調節,有效提升電網穩定度及韌性。另外,桃園是全國最大環保產業重鎮,約有400家處理廠,共同推動生質能發電,而桃園也打造全國第一座生質能中心,發電效率約28%,遠高於國內既有24座焚化爐的標準18%,預估每日廢棄物處理600噸、廚餘135噸、發電量每年達2.2億度。
在公共安全上,鄭市長說明,桃園首創119消防智慧派遣系統,整合各類資訊,能在到達火場前,完成消接水、斷電、建築物構造、人員狀況以及街景預判;環境智慧檢測、智慧派遣系統,可在4個小時完成污染事件稽查;另外,警察局天羅地網路口監視錄影系統共2萬2,000多支,可運用影像辨識系統迅速追蹤車輛;AI智慧巡查系統,則可迅速查緝贓車、失竊車輛、作案車輛,平均每月辨識約679萬4,000筆,可節省三分之一的人力,提高3成尋獲比率,有效運用智慧科技提高公共安全。
鄭市長也說明,桃園全市16.2萬盞路燈換裝為LED智能路燈,有效降低電費支出,電費由每年2.19億減至6,600萬元,15年即可省下近23億的電費,此計畫以省下的電費換取建置費用的方式,也成為各縣市參考的模式;且智慧化管理也可提升維管、檢修效率,桃園更全國首創採用「人因照明智慧路燈系統」,可自動調整最適光型,減少道路路面因大雨過後而出現的反光問題。
鄭市長提及,目前桃園電動機車已突破8萬5,000輛,充換電站共1,557處,為全台最多;而二行程機車數量也為六都最低、淘汰最快,8年內已從17萬輛淘汰至僅剩2萬5,000輛;市府也推出全國最高的購車補助「電動機車Easy購方案」,並率先完成共享機車系統。鄭市長也談到,桃園建立全台首座低碳物流示範城市,推動6大低碳物流示範區,包含沙崙綠倉儲、青埔綠能物流聚落、楊梅智慧共享倉儲、機場低碳倉儲物流、中華郵政物流暨華亞科技園區及大溪商圈。
在智慧交通方面,鄭市長分享,桃園是全國應用交通科技最多的城市,其中,透過科技執法,將6種交通違規樣態導入22場域,不僅有效降低警力出勤次數,也能降低交通違規達90%;另外,也推動噪音照相、首創客運安裝內輪差警示系統,並率先應用智慧電子車牌,有效掌握車輛及相關交通訊息,未來將擴大場域應用。
鄭市長也說,桃園將科技融入教育,曾獲得ICF全球智慧城市首獎的肯定,市府推動智慧學堂計畫,建置5,698間智慧教室,提供大尺寸高畫質觸控螢幕、一人一平板、以數據分析學生學習狀況,讓學習更互動,教案更多元化。
在智慧城市的應用方面,鄭市長指出,目前桃園市市民卡發卡量已超過180萬張,推出一般卡、愛心卡、學生卡、兒童卡、原民敬老卡、外籍敬老卡等多種卡別,結合電子錢包、圖書借閱、參加活動、乘車優惠、繳交戶政規費等32項市政服務,更與近5,000家店家簽約特約店,出示卡片即可享有折扣或優惠。尤其,在防疫期間,桃園市民卡LINE官方帳號除新增「防疫智能QA」外,也可預約領取防疫關懷包,及提供線上下載電子居隔單等便民服務。
鄭市長也說到,桃園為5G創新驗證的場域,包括全國首座LED次世代虛擬攝影棚、全國首座5G車聯網園區、全國第一張可營運自駕車試車牌、全國首座5G開放式架構網路實驗室、亞洲首座O-RAN聯盟認證OTIC實驗室、全台第一個Azure混合雲資料治理平台。另外也與中華電信合作推動5G緊急救護雲端計畫,在救護車上增設5G設備,讓救護車到院前可即時回傳病患資訊;5G異地共演計畫,則可讓演唱會表演活動無時差。
最後,鄭市長認為,「桃園航空城計畫」、「亞洲‧矽谷」計畫、「三心六線」軌道基礎建設等桃園城市發展三支箭,也應融入智慧科技,除讓城市發展更智慧,也讓軌道運輸更人本、更友善。鄭市長期勉隨著智慧科技的進步,讓城市發展朝向更低碳、更永續的方向邁進,共創城市發展新價值。
鄭市長完成專題演講後,由財訊雙週刊社長謝金河擔任主持人,邀集鄭市長與嘉義縣長翁章梁、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李順欽、宏國建設執行長林鈺芳、中華電信執行副總經理林榮賜、穩懋董事長陳進財進行關鍵對談。鄭市長首先說明對於台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挑戰的看法,並認為在勞動力不足、缺工的挑戰下,工廠智慧化轉型更顯重要,另也須考量人口政策的調整,積極創造人口平衡。最後,鄭市長也分享近8年來,桃園之所以能夠增加21萬人口,是綜合就業力、經濟力、環境力、教育力及文化力等各種因素,盼幫助年輕家庭敢生能養,進而提高社會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