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以文化為底蘊的客庄地方創生

  •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科
  • 資料來源:《MEET HAKKA》2024年9月-第39期

鎮興里現任里長黃志杰,打造地方文史小旅行、社區教室、農場、老年關懷據點等,不落入對傳統客庄想像的窠臼。

       客庄在邁入現代化的過程中,無論是行政區的劃分,抑或是受到各種外在因素影響,屬於地方的歷史記憶、文化難免會隨著時間的洪流逸散或改變,即便是長期居住在此地的人們,也會因為太過熟悉生活日常,反而忽視了生活環境原有的美好。而地方記憶的重建是構築生活共同體與社區認同的重要基礎,平鎮區鎮興里的里長黃志杰基於這個想法,毅然回到社區,重新梳理這一代的人情風景。


客庄生活,追求自主強健

黃志杰從學生時代便醉心於客家建築研究,並留心到家鄉鎮興里,這片座落於平鎮工業區與埔心市區之間的寧靜綠洲,仍保存著眾多客家大瓦屋、陂塘與水圳的人文風采。初任里長,黃志杰便以行動派的姿態大展拳腳,他認為作為里長的職責不僅止於行政管理,更在於凝聚共識,他笑稱自己的工作就是「洗腦」居民,讓大家相信並投入社區營造:「一個社區需要有人擔當『領頭羊』,唯有如此,才能引領社區朝著共同目標邁進,化解潛在的分歧。」

隨著社區居民參與度的提升,社區營造的藍圖逐漸成形。黃志杰的角色也隨之轉變,從最初的策劃執行者,逐步退居為觀察者。他堅信:「當地方能量蓄積到一定程度,未來不論由誰接棒,都能順應這股動能繼續前行。」這種理念確保社區發展的持續性,使其不再受制於選舉更迭。透過培養地方社團的自主性,黃志杰為鎮興里鋪了一條長遠的文化發展道路,為社區的美學經營奠定基礎和示範。


跨世代、跨族群的彼此共榮

在客庄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同時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是一個關鍵課題。由此出發,黃志杰認為推動現代化的核心,應該在於包容與創新,首要之務,便是尋思如何弭平鎮興里的族群隔閡,突破里民間世代與族群的框架,將人口多樣性的現況轉化為資源。

在這一理念指引下,黃志杰結合當地居民重新梳理地方的文化記憶。以平鎮區的查詢與田調訪談,重建乙未戰爭的歷史面貌,並以導覽和體驗活動的形式推廣。此外,在宗教祭祀方面,鎮興里以「三界爺文化祭」取代了原有活動,這不僅振興了地方傳統信仰,也將「天、地、水」三界與平埔族的自然崇拜相融合,展現平鎮地區族群從衝突到和諧的歷史進程。


重構文化記憶,人是最為珍貴的資源。黃志杰分享鎮興里的夏令營中,你可以見到原住民長老向孩子們教授製作彈弓和狩 獵技巧──原本不諳客語的長老,通過一年又一年的參與,也在社區的耳濡目染之下,逐漸能夠理解和聽懂客家話;又或者,也有 70 多歲的外省爺爺,以自身生活經驗與獨特觀察,提供不同角度的客庄導覽。這些以人為主的資源,促進語言與文化的交融與交流,不僅有助於族群間理解,也讓客庄孩子們拓展多元文化的視野。


這種多元融合的理念不僅體現在文化活動中,更延伸到社區經濟發展的層面。黃志杰分享由地方客家媽媽所創的品牌「阿霸妹」(客語:伯母),品牌設計靈感來 自於陂塘特有的「臺灣萍蓬草」,通過將傳統客家花布的濃烈色彩轉化為富有童趣的系列商品,不僅翻轉客家花布的形象,還提高了對陂塘保育與留存議題的關注。這種創新設計不僅保留傳統工藝的精髓,更注入現代設計的活力,展示不同世代和族群間的智慧融合。


黃志杰和鎮興里的做法,給我們一則寶貴的啟示:現代化不意味著全盤背棄傳統,而是要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尋找平衡點。隨著人口結構變化,鎮興里逐漸突破單一的「客家」標籤,展現更為開放包容的姿態。居民深諳「文化」本身就是生活交融的產物,今日的「傳統」也是過往生活碰撞的結果。與其恪守標準,不如重新審視土地與族群歷史,重新找回地方認同與文化自信,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人口組成如何變動,關於族群的記憶也能持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