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整本地圖為材料,一頁頁切刻而成的「足跡」系列地圖雕塑,或者運用各種媒材重新定義「地圖」,這些皆是邱杰森最為人所知的藝術語彙,且持續創作至今。
從修復古蹟到踏上法國土地
出生於 1986 年的邱杰森,很小就展露了對藝術的興趣,自述在升學時期,只在桃園中央街上的畫室學習,經畫室陳敏聲老師鼓勵,才就讀了離家近的南崁高中第 2 屆美術班。在選擇大學科系時,邱杰森希望可以在大學時接觸更多不同的東西,所以選擇了就讀高雄大學傳統工藝學系一年,後轉至剛改名不久的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復學系。
當時北部的傳統藝術教育以木雕為主,南部則是石雕,而他在高雄大學傳統工藝學系的那一年,在施弘毅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一件十分困難、班上只有兩人做到的石雕作業—〈鰲魚〉;在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復學系的四年,除木雕之外,尚學習了建築繪圖、考察實務的課程,還有數不完的田調課,讓他實際去觀看南北各地的廟宇、傳統建築。他的畢業報告以桃園「大廟」景福宮為踏查對象,分析它從清代到日治以至今日的風格演進,如何從樸素變得繁華富麗。這些經驗在他的潛意識裡種下了種子,開啟了對地理變遷及地圖研究的興趣。
當時的臺灣藝術大學有許多留學法國的老師,加上大二時他受到陳貺怡老師的鼓勵,因此很早就決定了要去法國留學。另一個原因是,他觀察到臺灣人對藝術的了解有許多傳承自歐洲,人們接收到的是已經轉譯過的內容,難免有些破碎與片段,若有機會到歐洲,應該會對藝術脈絡的全貌有更多了解。
邱杰森回憶,學校的老師分成藝術家老師跟技術人員兩種,藝術家老師是類似「學伴」的角色,陪伴引導,不時與學生討論,提供想法、素材跟指引。技術人員則是具有木工、鐵工、翻模、版畫、攝影、3D、動畫、錄音等等技藝的專業人員,讓學生可以接觸到盡可能多樣的媒材。
善用田調方法,於環境中吸取創作的養分
在法就讀大學的第二年,學校開始要求學生自行提出創作計畫。尚未決定方向的邱杰森,以自己熟悉的方法,也就是「田調」下手;從進學院第二年開始,他每天畫一張筆記,記錄自己的足跡與所思所想,例如去看了什麼電影、去哪位朋友家做客、去哪裡旅行、讀了哪些書,記下當下的社會事件,如抗爭或總統選舉,也記錄過閱讀的內容,例如鄭南榕的歷史資料,沒有限定主題,也沒有限定地理範圍。不知道要做什麼的時候,就從每天紀錄日常著手,以單色素描圖像搭配法文的方式呈現,漸漸地作品就會有所回饋。
如果說大學是讓學生有多方嘗試,全面「略懂」的機會,研究所就是為了栽培專業藝術家。創作完全是學生自己的事,課程以理論課為主,也提供學生出國交換、實習、參與工作坊的機會。2015 年他在臺灣藝術家姚瑞中工作室實習,姚瑞中收藏豐富的臺灣藝術發展相關資料,透過幫忙整理資料及看展覽,邱杰森慢慢熟悉臺灣的藝術生態。他也看見自己所生長的桃園,當時正在快速發展,重劃區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有感於地景的改變,於是於實習期間,他以中路特區一棟被拆到剩屋頂和神桌的土地公廟為舞臺,排了一齣談論都更的劇,反映了對都市變遷的看法。本來只是想著利用實習的機會回家鄉,但發現當時的臺灣正是藝術開始受到重視、政府逐漸給予展覽補助的時候,這樣的轉變讓他覺得可以回到臺灣繼續深耕。因此同一年,他開始嘗試參與高雄獎及臺灣藝術家博覽會,逐漸將發展的重心移回臺灣。
邱杰森自稱是一個「坐不住的人」。大學時代忙於田調之餘,他還參與登山社的活動,在當時只有折疊手機的時代,大學的登山社有好幾堂課都是在教如何看地圖,在野外分辨方向、找避難所、對付山裡的動物如黑熊、山羌等。大自然不僅能觸發創作能量跟有趣的想法,也培養了他對地圖的熱愛。研究所時期,暑假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的夏慕尼市(Chamonix-Mont-Blanc)的一間日式餐廳打工,也一休假就往山上跑。
踏查、國內外駐村對邱杰森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養分來源。2018年在萬華新富町與同為藝術家的太太莫珊嵐(MargotGUILLEMOT) 創作展「如畫之詩」,是兩人在臺灣的首次聯展,以新舊交雜的萬華為舞臺,一部分為實地踏勘,採集都市的紋理並描繪;加上民眾參與,在新富市場內設置攤車舉辦工作坊,拍下攤商們的環景影像並創作為臉譜。展覽結束後還將踏查的成果整理出版為《萬華:越ー日常》一書。
地圖重製:製圖脈絡與方法的延伸
邱杰森的工作室收藏了許多地圖。學生時期密集的田調、登山、踏查等都少不了地圖的協助,他也因此對各種類型的地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法國留學期間,他最大的樂趣就是在跳蚤市場尋找古地圖。這些古地圖帶給他重要的啟示:地圖除了純粹地理的紀錄,還能協助人們穿越時空觀看此地的古今。也指引了他,嘗試以地圖為訊息的載體,說著歷史、文化的故事。
將地圖上的「公路」留下,其他部分割除,各頁路線疊起後彼此交織的樣貌就像血管,且打破了一般概念的地理界限,例如州界、國界、水文等,可說是以刀為製圖工具,重新修改並定義了各區之間的關係。回到臺灣後的邱杰森,2017 年在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的第一次個展就完整地展出地圖系列作品〈新生北路三段 82 號〉,同年亦入選「臺北美術獎」,並在臺北當代藝術館展出〈長安西路 39 號〉。〈臺灣 - 法國製造〉則是邱杰森邀請法國朋友們一同創作的「臺灣地圖」。每個人都畫下自己認為的臺灣,有人畫成山多的小島,有人畫了許多工廠,他收集這些畫稿,以法國標準的製圖方式將它們全部組在同一個畫面上。上面所有的島塊其實都是臺灣,可以看到法國朋友們對這個從未去過的地方,那天馬行空的認知與想像。
2022 年作品「深入」系列則融合了駐村的記憶。當時邱杰森前往法國聖西爾拉波皮耶(Saint-Cirq-Lapopie)駐村,在一個波爾多河上游、產軟木塞的小城,有著從中世紀保存至今的房屋,附近庇里牛斯山邊界的景色令邱杰森印象深刻,抬升作用讓地表形成一層層的臺地和峭壁,石灰石受侵蝕後又成為許多大洞和鐘乳石。這樣的地貌給了邱杰森創作靈感,「深入」系列用考古的方式向下層層挖掘,留下的地界及路徑像山脈般隆起,就像立體地圖的等高線,重現在法國看到的沉積岩風景,也像是回應了平日登山走在稜線上的經驗。
作品〈刻畫造音〉則是另一個挑戰地圖概念可能性的嘗試,邱杰森將古地圖上的符號語言轉化後刻在唱盤上,播放時會出現雜音般的細細聲響,無法辨識是什麼,並以衛星天線將聲音放大,像某種遠方的神祕聲響。邱杰森 2022 年的作品〈歐羅巴之星〉將歐洲地圖割成碎片後再重新組合成為球體,但刻意留下機場、道路、重要城市名稱等,尤其是自己曾去過的城市,拼湊了個各地點相對位置完全錯誤,但卻能清楚看見某些重要地點的球形地圖,趣味之餘,也像是投射了他自身的歐洲旅行記憶。另一系列立體地球儀作品〈阿爾法之星〉則是2022 年邱杰森於臺北國際藝術村駐村時的創作,時正值 COVID-19 肆虐全球,他將自己使用的口罩燒融後黏結成為一個地球儀,聚丙烯燒融後會呈現藍色、綠色的軟泥狀,有如世界地圖的海與陸,象徵疫情將全世界覆蓋吞沒的狀態。
串連與合作,造就大格局計畫作品
邱杰森最重要的創作搭檔,就是同為藝術家的太太莫珊嵐(Margot GUILLEMOT),他們從回到臺灣定居後,除了各自的創作,也常結合兩人專長,共同執行專案或合作。近期重要作品,有 2021 年他們受高雄市立美術館委託,於《泛.南.島藝術祭》聯展展出的作品〈雅加達事件簿〉,以16 世紀一位荷籍西班牙裔的製圖師所著《東印度水陸誌》為發想,共創了大航海時代的全球化情境想像。
兩人近年也嘗試創作室外的藝術作品,如參與 2021+ 桃園地景藝術節《都會綠洲》的作品〈序曲〉,由鐵圈、混凝土、爬藤植物百香果組成,以「地球」為概念,設置一顆在草地上的球型鐵圈,並在其中放置人工的建築量體材料「混凝土」球,與自然的爬藤植物共生。在桃林鐵路的廊道設置這件作品,更將居民與鐵路的記憶與空間串連起來。2022 桃園地景藝術節《川行脈動》所展出的作品〈雲圖〉,以大溪李騰芳舉人宅院前的「旗竿座」為創作發想,以「同一片天空」、「共享大地」、「天空色票」的概念,將大溪白天不同時段的「天空色系」與具佔領象徵的「旗幟」結合成一個作品。
在個人創作方面,邱杰森將持續發展「城市拓樸」的墨線創作,在疫情緩和的此時,也會多多爭取至海外交流、駐村、策展的機會。回顧 2016 年,當時已決定定居桃園的邱杰森與莫珊嵐,關注桃園的藝術發展,與其他在地年輕藝術工作者,共同成立了當代藝術空間「众藝術」(Zone Art)並擔任藝術總監直至 2021 年。它是桃園區第一間支持當代藝術發展的平臺,企圖引領更多藝術創作者與文化工作者進駐桃園,規劃藝術家駐村,並結合社區營造團體,一同進行藝術行動計畫。
2022 年,他與 5 位曾入選 2020 年「Made In Taiwan 新人推薦特區」的藝術新秀,組成藝術團體「超級浪」,這群來自高雄、臺北、宜蘭、桃園等地的藝術家,在發展各自的創作之餘,亦能一同合作,甚至與其他藝術團體一同創作。目前「超級浪」在羅東有一個兼具駐村及展覽功能的「浪花藝術空間」,打算以桃園「众藝術」的經驗,打造一個具有吸引力的當代藝術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