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台生是臺灣少數兼具學院背景、創作實力並致力於教育推廣工作的攝影名家。他1951年出生於嘉義,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都隨書法家父親住在臺南,直到父親退休後,才舉家搬到臺北,成家立業亦生活在臺北,直到十多年前因為愛上桃園龍潭的山青水秀,可以做為退休後絕佳的創作場域,於是帶著妻子、孩子定居桃園,與好山好水為伴。
一生的命運就此轉彎
或許是耳濡目染受到父親的影響,高中時代的康台生對文學和繪畫已表現出極高的興趣和能力,平日喜歡閱讀,更愛用毛筆寫作文,後來成了家中唯一走上美術之路的孩子。父子同時走上藝術之路,康台生回憶與父親的互動,景象歷歷在目:「他喜歡豪邁飆寫草書、繪畫則有齊白石的風格,我們經常討論創作方式、分享觀點,偶爾爭執,又惺惺相惜,這些父子間的交流,如今都成為最珍貴的回憶。」
就讀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的前兩年,康台生從基礎水彩、油畫等繪畫技巧開始學起,對日後的攝影構圖美學具有潛移默化的幫助。那個年代的師大美術系教授,匯集了臺灣畫壇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包含李梅樹、李石樵、廖繼春、席德進 、李焜培等名師,皆為臺灣繪畫的先驅、新美術時代的拓荒者。
大三開始分組,康台生選擇了師大美術系設計組(第1屆),其中就有攝影課程。當時開設攝影課程的大學科系極少,加上攝影材料昂貴、攝影圖書難尋,如此艱困的環境,反而讓康台生深刻了解自己對攝影的喜愛,幾近瘋狂。這段時期,他開始嘗試拍攝黑白照片,在暗房沖洗一整晚,慢慢體會攝影的趣味和成就感。後來,購買了人生第一 臺單眼相機MinoltaSR505,從此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開啟了往後數十年的研習、創作與教學之路。
從傳統黑白底片進展到繽紛數位年代
師大畢業後,康台生被分發到基隆商工職校廣告設計科任教,教授基礎及商業攝影課程,受限於相機的昂貴和當年環境,無法要求學生準備單眼相機,多數人只能帶著傻瓜相機上課,然而,越是艱困的時代,越能激盪攝影愛好者的攝影魂。
在黑白攝影全盛時代,康台生大量吸收、閱讀攝影名家作品作為養分;暗房,則成為他自我實踐的基地。對於康台生極具影響力的美國攝影師安瑟. 亞當斯(Ansel Adams) ,1902 年出生於舊金山,代表作是一系列美國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National Park) 黑白底片創作,他認為攝影師應藉光線的變化,控制底片和相紙上的密度觀感。曾有人問亞當斯:「攝影的秘訣是什麼 ?」,他回答:「等待、等待,再等待。」等待讓亞當斯如願捕捉到美國大峽谷稍縱即逝的落日、夕陽西下的瞬間,留下此生最完美的作品〈新墨西哥落日〉,當時,亞當斯僅憑著經驗設定光圈、快門與構圖,之後再透過暗房技術調整影像層次。
另一位對康台生帶來啟發、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的亨利.卡蒂耶.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 ,1908年出生於法國,年少學畫,1930 年開始攝影創作、遊歷世界各國,偏愛黑白攝影,慣用徠卡相機與 50mm 標準鏡頭,反對裁切照片和使用閃光燈,這位現代新聞攝影創始人的名言就是「決定性的瞬間」,這句話也影響了康台生,,讓他著迷於捕捉瞬間魅力更勝於經過長時間計畫、思索的攝影表現。
當康台生 2000 年接下師大藝術學院院長職務後,數位相機時代已全面來臨,平價、快速、方便、親民的數位相機,更接近庶民需求,傳統相機很快地變成家中賞玩而非實用性的「收藏品」。「以前必須規劃半個學期的課程講述攝影技巧、底片和幻燈片媒材,如何under(減光)與 over(增光),學生才能拍出像樣的照片,現在只需要兩堂課:學習掌握數位相機的訣竅、從 LCD(液晶顯示器)的預視來調整影像的功能,要拍得失敗反而很難。」面對數位潮流,康台生深知:「我們已經無法走回頭路,身為一名藝術創作者與教育工作者,也不能以舊思維面對新事物。」
康台生在 2007 年出版的攝影集《敘事.台灣》自序中有感而發寫道:「面對出版在影像媒材作重大變革時,某些好的元素會經過重組而保留下來,數位相機的輕量化、高倍率的變焦鏡頭、超高感度與色溫調校、螢幕的預視功能、精確影像複製與大尺寸列印輸出,使攝影享受前所未有的樂趣與便利,也讓我近年的攝影教學和影像創作,在內容和心態上都做了很大的調整。」當攝影門檻變低,不像繪畫需要漫長的養成訓練,做一名優秀的攝影師反而變得更難,這段時間,康台生不斷以攝影師的角度審視並思考「如何傳達攝影理念」。
堅守敘事與虛實兩大主軸
在現代複雜多變的社會、文化氛圍中,康台生認為我們已經無法像經典攝影大師 Ansel Adams 或郎靜山等人追求美感與暗房技術的極致,在傳統攝影美學無法滿足、評定現代影像創作的情況下,「最重要的是影像作品如何具有象徵意義、敘事性,如何吸引人、感動人,並獲得認同。」
康台生熱衷「敘事」與「虛實」表現,而 「敘事」是透過影像說故事,捕捉「生命」和「生活」動人的時刻,在創作心態上保持「自在」的感覺,而非嚴謹的敘事理論。他也透過旅行,感受世界的新鮮感,對於不同文化、社會、流行訊息,利用個人獨特的理解與想像力,編撰出一禎禎影像故事,創造了無數件層次豐富、耐人細細咀嚼、值得閱讀探索的攝影作品。
「虛實」創作,則是一種美學、構圖概念,在同一張攝影作品中,並置抽象化的「虛景」、清晰可見的「實景」;內心情感的「不可見」、影像內容的「可見」;色彩、光影、氛圍的「虛空間」、人物景色的「實空間」。
此外,臺灣有許多美麗的風景正在消失或改變,拍照對於康台生而言,其實也是見證歷史、保護資產的過程,帶有溫度、記憶和時代感的照片,不僅觸動人心,也帶來深層的撫慰。康台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土地〉,主角是新竹新埔油菜花田的老太太,「當時我正在拍攝油菜花田,突然看到老婦人從眼前走過,她臉上的皺紋和神情,讓我想起自己的母親,一生都為家人付出貢獻,在她允許下,我為她拍下了照片。」這張攝影作品後來在展覽會場引起許多共鳴,老婦人的風霜與慈愛的表情,道出人們對母親角色的認同。
美學教育的推動者與實踐者
康台生既是一位令人敬重的學校教授、藝術學院院長,同時也是藝文界裡扮演重要角色的顧問、評審、策展人,更是天生的藝術家。對他而言,策展人的角色就像在石頭中尋找鑽石,如何挖掘出優質的藝術家和作品,考驗著自己的眼光。他認為,在全球浪潮下,藝術表現手法已走向國際化,資訊可共享、技巧可學習,重要的是如何帶領年輕創作者,傳達具有臺灣精神的文化藝術,如此,才能拓展國際能見度。
藝術生活與創作空間
桃園的百年大鎮社區,樟樹夾道,寧靜優雅,綠蔭盎然,十多年前康台生和同是攝影創作者的妻子韓思玲,因緣際會發現了這裡的美,帶著兩個孩子從臺北搬遷至此,從此愛上桃園的田野風光。閒暇時分,兩人就到桃園龍潭的石門水庫散步,漫遊步道,賞花看樹,拍照運動,從生活中尋找創作素材和攝影靈感。
從地理位置來看,龍潭交通便利,無論是往臺北教書、前往桃園國際機場搭機,或是南下到新竹、苗栗旅行,龍潭都是絕佳的中繼站,康台生規劃退休生活時,已經想到從桃園出發環島,尋找題材、記錄土地、感受生活,當累積了足夠的時空體驗與能量時,再轉化成作品的靈感。他希望以這種不自我設限的方式,開闢另一種創作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