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天氣資訊
    • 113-09-18
    • 星期三
    • 上午 05:58
  • 災害示警
    災害警示資料無法擷取

踏上一條沒有答案的旅程-油畫:洪正雄

  • 發布單位:文化發展科
  • 資料來源:2016《桃園藝術亮點 : 洪正雄》

洪正雄

  假如成為藝術家需要某些契機、一點啟發與引導那麼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有過那樣的機會 卻鮮少有人真正的踏上這條道路。而走上這條道路後 能夠堅持下來且大鳴大放的人物更是寥寥可數。

  洪正雄作為一個堅持下來的人享受著獨自面對畫布、拿著畫筆、吸聞顏料的時光。出生在基隆河的大龍峒,成長在淡水河的三重埔,執教於大漢溪的桃園,隱市於新店溪的永和,愛臺灣的河流,承載了他的人生。

徬徨少年時 

  1941年那面紅太陽旗仍在臺灣的土地上飄揚只是風中經常伴隨著刺耳的防空警報以及不斷落下的砲彈炸裂聲。洪正雄就在那樣的時代出生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幾乎襁褓階段都在那樣的時空下度過。他的家,也如所有窮困的農村家庭一樣,不斷地產出孩子來,藉以填補勞動人力上的缺口。母親因此生下 8 男 4 女,但其中兩男不幸早夭,僅剩 6 男 4 女,洪正雄在家中排行老六。

  隨著美軍對臺頻繁轟炸原本居住在大橋頭的家越來越不安全洪正雄一家只得遷往蘆洲的州仔尾外婆家暫住。直到1947年2月27日爆發二二八事件,他已 6 歲,對於當時風聲鶴唳的社會氣氛存有些許記憶,但記憶最深刻的則是隔年他們再次遷居到葫蘆島後港里(即社子地區),最後遷至三重定居。雖處大環境動盪不安,但只要看著大哥洪聰明拿著筆作畫、雕刻,洪正雄就會覺得安寧。時常趁著大哥不在的時候拿起作品,仔細地端詳觸摸,因而在心裡種下一株作畫的念頭。 

  因為自己學業不突出,只有藝術成績高於其它,洪正雄的作畫念頭再次萌發;其次,家中經濟狀況也使他不得不正視。因此,初中畢業後決定不再升學。

  進入職場後 洪正雄卻找不到「值得」他投入付出的工作。周旋於寫字樓裡掃地、倒水;藉由父親關係到汽修廠當學徒;至東元電機、五洲唱片做工 ...... 各式各樣的底層工作全都試過,就是做不久,正當洪正雄仍處在青春徬徨之時,他的大弟洪義男卻已經在臺灣漫畫界大放異彩,出版過眾多作品,包含《血劫》、《陰魔傳》、《水筆仔》等數十本創作 。

  後來正巧看到紅極一時的漫畫家劉興欽在應徵練習生,於是到他門下學習。隔年,20 歲的他接到兵單,入伍服役。與世隔絕的軍旅生涯,使得洪正雄於退伍後再次陷入低潮,在尚未找到人生目標前便跟著大弟一起作畫,茫然地迎接一事無成的 25歲。

無論如何都得成詩的青春

  因為有著不服輸的個性,也因此燃起繼續就學的念頭。師大附中職訓中心的廣告畫班,成了他重返校園的第一步。27 歲那年,洪正雄考上了補校,並在 3 年後畢業,且順利考上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74 年畢業後,分發至桃園縣龍岡國民中學(服兵役也在龍岡)。 學校剛好有宿舍,一待就 25 年光陰。

  洪正雄回憶起師大求學期間的點滴時,自認受留日西畫家李石樵老師啟蒙最大,其次,廖繼春、陳慧坤與陳銀輝、馬白水等老師的指導下,亦深刻學習不少繪畫技巧。「大二、大三那段時間,我很崇拜李石樵老師,很喜歡他那一層一層薄薄地加上去的油畫技巧,把油畫色彩表現得十分鮮明亮眼。尤其在看過法國藝術家皮爾.波納爾(PierreBonnard) 的畫冊後,更是被波納爾豐富的色彩變化吸引。」1973 年至 1977 年之間的水彩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而台陽美展首獎的作品〈父親〉正是參用李石樵老師的油畫技法。

不再為啥而畫

  「榮獲台陽美展首獎後,......沒有一絲的喜悅,反而是苦悶使我投入景仁教養院,看到那一群更加苦悶的象徵,......」 那時的洪正雄正困在創作的瓶頸之中,找不到一種能夠說服自己的方法,以及可以突破現有創作範疇的技巧,畫出一幅得以滿意的作品;生活上又被人倒債、倒會。

  因此,90 年代以前的作品多以暗色調處理。當時為教養院的院友所畫的肖像作品,經常出現藍綠色調,似乎暗示著他對人類的悲哀,對人性的失望。卻也在裡頭安插著一點點溫暖的橘黃,因為他從這些身心障礙者的身上,找到了倖存的生命之光,同時喜歡觀察一群和他年輕時代相同的社會基層的朋友,「有好長一段時間,以他們為題材,內心激動、感動不已。終於我找到自己,我看開一切,不再為啥而畫。」 

  「不再為啥而畫 」的念頭,觸發了〈 他們〉這個系列的作品,社會基層的小人物,全成了洪正雄筆下的主角。雖說這個時期洪正雄正處於生命的谷底,但卻也在 1991 年迎來人生的第一次個展。這個機緣讓洪正雄的畫作為人所見並受到各界賞識,直到 1998 年,先後在中壢、臺中、高雄、桃園舉行個展。創作題材包括過去就長期專注的人物以及風景與靜物。

  之後也開始嘗試使用畫刀創作,作品呈現出有別以往的粗獷感。此一時期,經常與友人一同至國外旅行,走訪世界各地開放自己的眼界,中國大陸、日本、高棉、峇里島、寮國、歐洲等國的風土名情都成為他筆下創作的題材。使用畫刀創作的期間並不長,約從1994至2001年,後來覺得需要再次轉變,便重拾了畫筆。1997 年,他從龍岡國中退休,人生又步入了另一個階段。

英雄的背影

  洪正雄自覺要成為一位畫家,必定要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理論基礎,例如印象派的莫內、梵谷與其他西洋畫派的著名畫家,都有自己的技法與表現觀點。因此,他一直期待某日能夠尋找出屬於自己的繪畫方式,所以不斷地畫,不停止地持續在一方畫布前思索、探尋。

  直到某次參與學校舉辦的暑期歐洲旅行團,走訪羅浮宮、目睹眾多名家真跡後,洪正雄才知道要跨越的障礙不僅是一道高牆,更是座通天巨塔。但他沒有被擊倒,而是更加努力地畫下去。既然繪畫技巧找不出特殊性,洪正雄便轉向尋找題材。適巧退休後他的家人希望彼此能夠就近照顧,洪正雄順勢決定從桃園搬至新北市。一開始他把目光焦點放在關渡、淡水、八里、永安漁港與南方澳,這類碼頭風情成為畫布上的題材,看著這些景色也會想起小時候的點滴。

  回顧這一路走來的歷程,洪正雄手中的畫筆不僅創作,同時也為了教育傳承。那段時間對他來說,等於把過去所學累積的知識、經驗,重新整理與複習。「教學相長」,他認為這句話貼切地描繪了當時的心境。「對藝術感到興趣的人,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會自己去追求。」對洪正雄而言是如此,他認為推展美術教育也應當如此,「只有渴望得到些什麼,你才會很努力的去尋找。」而他的追求,不論過去、現在或未來,都不見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