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開啟傳統新思維-從實驗到跨世代的繡藝新生

  • 發布單位:綜合行銷科
  • 資料來源:《桃園誌》第98期封面故事

_DSC3100

在現代數位機繡與布料印刷技術的排擠下,「刺繡」在你我日常生活中,逐漸成為博物館的藏品或教科書中的一項傳統技藝;隨著傳統邁向現代,許多傳統刺繡工藝在時代的洪流中逐漸式微,然而傳統就只能隨著世代更迭而消失無存嗎?對現居大溪的刺繡藝術家粘碧華而言,刺繡可以結合多樣的材質和文化元素,融合古典與現代的思維模式,將不同時空背景重疊,反而造就出獨特的工藝之美,刺繡在她匠心獨到的技藝下創造新生。


「我的藝術創作歷程大半都在實驗與開拓,將傳統刺繡與現代社會相融合。我做得好不好?我不知道,但至少努力過了。」她快然說道,語氣充滿對過去付出的堅定,眼底洋溢著的是一股未曾止歇的熱情。


從生活中重拾針線 無法割捨的刺繡工藝


粘碧華是2023年「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該獎項為臺灣工藝領域最高榮譽,也是該獎項自2007年辦理至今,首次得獎的女性。從拜師於國寶級藝術家陳嗣雪,到赴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深造,她接觸繡藝的歷程,就像是一段橫跨東西方繡藝領域的旅程。從四處搜集各類繡品,到對刺繡技藝的深入探索,「刺繡」對她而言,早已是生命中無法割捨的一部分。


「我父親從商,母親是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護理系畢業的護士,不過我母親對服裝製作情有獨鍾,會用縫紉機做旗袍與男裝。她所留下來的針線材,我至今仍保存著,也時常會拿出來緬懷。」興許是受到母親的影響,粘碧華自幼便對繪畫、剪紙等藝術創作深感興趣,儘管後來在升學路上選擇了英文系就讀,未曾想到這個選擇竟為她開啟了未來在繡藝領域,遠赴英國深造的機會。


而她真正開始做起刺繡,其實是在28歲成為人妻、育有孩子之後。當時她辭去工作在家全職照顧小孩,相較於過往朝九晚九的上班生活,她有更多的閒暇時間,思考自己的興趣與人生規劃,粘碧華驀地想起了母親過往的車繡技藝,便興起了一股念頭「我能做些什麼給我的孩子嗎?」


自研、投師繡藝 追求更多的可能性


當時粘碧華其實並不擅長刺繡,僅會最基本的針法,但她勇於嘗試,從手繡開始做起,並向擅長亂針繡的國寶級大師陳嗣雪拜師,雖然學習時間不長,卻開啟了她對刺繡多變手法的眼界。同時間,她也四處到古董市集蒐羅各類刺繡老件,研讀各種刺繡技法的書籍,逐漸積累技能。


粘碧華笑說:「我在做刺繡的過程中,便意識刺繡可能無法跟上時代潮流,因為機繡的興起,導致刺繡在現代設計中沒落了。」於是她決心創新,刺繡首飾便是當時她自己嘗試的實驗性作法之一。「我一路摸索,延伸創作了『刺繡首飾』,將繡藝結合珠寶首飾、金銀、玉石等,讓刺繡更具有實用功能。」


與此同時,她也自問:「在刺繡領域上,我還能做些什麼嗎?還有什麼新的可能性?」她認為自己在刺繡首飾等面向上,還能有所突破,於是申請了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在首飾設計的專長上持續精進。


傳統如何跳脫?創新帶入現代新視角


19世紀英國「工藝美術設計運動」(Art and Craft Movement)的倡導者威廉.摩瑞斯(William Morris)是傳統紡織和生產方法復興的主要推動者。當時他倡導手工藝的重要性,並認為要把工匠提升到藝術家的地位,他曾說過:「我不希望藝術僅為少數人所有(I do not want art for a few)。」


粘碧華在英國的留學期間學習了各種刺繡技法,並四處拜訪博物館,從古代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參觀各類織品和金工的展覽,讓她對繡藝有了更寬闊的全新視角。也是在此時接觸了威廉.摩瑞斯的理念而深受啟發,她說:「威廉.摩瑞斯強調,多數時候的人們僅對技法有興趣,但工匠需要理解思想史,而不僅僅是掌握技術。」她認為繡藝不僅是藝術品,更傳遞了文化意涵與價值傳承。


這些理念啟發了她重新思考如何讓「傳統」跳出窠臼,帶入更宏觀的視野。她表示:「古典紋飾確實很美,但我們不能一直沈浸其中,因為所處的時代不同了,我們需要跳脫框架。」


以作品明志 透過實驗讓傳統新生


不同於其他傳統繡藝師,粘碧華開啟了全新的創作脈絡。她說:「我在英文系讀文學史,知道歷史上不同的時期,會相應出現不同的詩人與文學家,也觀察到各時期不同文化之間的交融。從20世紀跨到21世紀,從工業、後工業到現今AI的時代,刺繡能不嘗試改變嗎?」


粘碧華著手進行開創性的實驗,她開始透過作品反映對世界時事和日常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例如《跨越海峽的金龍》以英國都鐸王朝的龍圖騰為靈感,窺探臺灣與其他地區之間的關係;而《補綴》則是她將中世紀葡萄與康乃馨等花草紋,結合獨特的刺繡技法,展現她對傳統技藝的不捨與掇拾。


此外,她還進行了「刺繡播種」的試驗,試著將刺繡推廣普及至社會大眾與偏鄉地區,以及原住民族孩童等。希望這些課程能有別於傳統刺繡的耗時耗力,讓繁忙的現代人能在短時間內,學到一兩項基礎的刺繡針法,在小範圍內進行藝術創作,繼而能日積月累,讓更多人能夠學習刺繡、愛上刺繡,透過刺繡獲得精神上的療癒。


對粘碧華而言,她的目標是讓「傳統刺繡」得以突破和新生,以適應現代生活,並符合現代人的節奏。她也坦言:「我不知道這樣做成效好不好?但這就像革命一樣,失敗了就再重新出發。在這過程中,一定會有小小的改變正在發生。」


以上轉載自《桃園誌》第98期封面故事單元

本篇圖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之媒體